1、消费者剩余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提出来的,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其公式是: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2、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是经济学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悖论,内容是设想某年大自然对农业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天早早到来,夏季丰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壮成长,阳光灿烂的秋季又使农作物易于收割和运输。年终,农民琼斯一家高高兴兴围坐在火炉旁计算一年的收入。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少见的好年景和大丰收却使这个农家的收入比往年减少!他的邻居以及其他地方的农民也遭遇相同的命运。
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萨缪尔森用需求弹性分析了这种奇特的矛盾现象。他认为:"答案就在于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概念。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般说,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因而,就这些必需品而言,消费者对于小麦、玉米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这就意味着,收成好时,农民整体的总收益低于收成不好的时候。也就是说,粮食收成好时,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因此,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了。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常被用来体现该规律的例子类似如下: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却降为零。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
【例题】
经济学家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能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你认为下列哪些现象运用了这一规律?(多选)
A.新婚出现七年之痒
B.新官上任三把火
C.蝴蝶效应
D.熟悉地方没有风景
【答案】ABD。中公解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一种规律。A项当选,七年之痒,多指结婚之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夫妻双方的了解加深,新鲜感也不复存在,这就是婚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B项当选,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指刚上任时拼尽全力做事,日子一久,可能就缺乏干劲。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C项不当选,蝴蝶效应又称拓扑学连锁反应,是指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与边际效用递减无关。D项当选,因为逐渐熟悉,而失去对一个地方风景的喜爱,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故本题答案为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