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和人情》
越长大,觉得过年越没有味道。
从除夕起,我就一直蜗居在家。有时想出去走走,但不知到哪里去。有时想去走下亲戚,却担心没有话题,容易尴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只好将自己拘囿于狭小的一角。
大多数时间,我都在院子里转转。既活动下筋骨,也算一种消遣,希望时间过得快些,不那么无聊罢。
路上的行人零零散散,村子里的炮声也庶几消停。偌大的地方,竟出奇的宁静,这多么不正常啊。以前热闹的氛围,浓浓的年味,都到哪里去啦?
我不断地扫视左邻右舍,看看他们的年景。有孩子的家,孩子在院子里跑来蹿去,手里拿个小玩具,或骑个小人车,大人呢,好像在屋里不消停地忙,水池边的洗衣声,厨房里的锅碗声,不时传来。没有小孩的呢,屋子门开着,但不见人影,估计在家里烤着炉火,开着电视,自娱自乐。
哎,现在的年怎么都成了这种情形,家家户户各过各的,不相互走动走动呢?难怪年冷冷清清的,是大家都没有一颗热心。心如果淡了,热情自然就没有了,如同沸水一样,放着慢慢地变凉。
我不由得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春节。那时,我虽然小,但开心的记忆却满满的。其中,最典型的模式是,轮吃、娱乐和庙会。
每年,亲戚们都要到彼此家里轮流吃饭,增进感情。一年到头,大家都在忙,聚在一起的机会也少,一起吃个饭全家人其乐融融。在六天年里,每家都会紧锣密鼓地忙上一两天,端出自家的拿手菜,热情地招待。有时,桌子板凳不够了,还要去去旁边的邻居借用。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吃点菜,喝些酒,感情的火焰蓦地就在心间燃烧了。
大人们开心,孩子们更乐。各种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空气里洋硝黄味,缕缕入鼻。往往一顿饭吃上大半天,往往吃的不是饭,而是亲情。
年上,娱乐活动必不可少。那时人多,在外地打工的也都回来了。人一多,玩的东西花样多变。白天,人们聚集在一起,打打牌,掷骰子。东家会摆上烟酒,瓜子,以及糖果等。大家尽情地玩个痛快,院子里一时沸反盈天,笑声频传。晚上,夕阳初下,村子里的一大群人,便在老者的带领下,抬上鼓,带上锣,敲上喜庆的曲子,打着欢快的节奏,走街串巷。边走边放鞭炮,两边围观的人堵得水泄不通。一时,人声,炮声,鼓声,锣声,声声互激,如海潮涌来,震天动地。有时,村上还会购置些脸谱,服饰等,孩子们戴上美猴王,大头娃娃等脸谱,穿上五彩缤纷的衣服,扭来摆去,风趣横生。逗得大家人捧腹大笑,前仰后翻。除此之外,还有舞龙舞狮,耍将门个个龙腾虎跃,耍得栩栩如生,纷彩异呈,家家是灯火通明,喜气洋洋。
庙会,可谓是过年的重头戏,给年锦上添花。大年初一,村上的人携家契口,带上香表,去圣水庵求佛拜神。一路人,行人如织,络绎不绝。圣水庵在南山半腰,道路石杀铺就,逶迤纡徐,甚不好走。但男女老幼,皆怀着虔诚之心。到了圣水庵,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在庵里的老者主持下,一个个鱼贯而入,扣头烧香,向观世音菩萨许愿,大多是求菩萨保佑自己家庭和睦,财源滚滚,子孙绵延,人丁兴旺。磕完头,人们会在功德箱里投进一元钱,打一瓶圣水,据说喝了圣水,会祛除百病,禳解灾祸,一年顺顺当当,健健康康。庙会一般会持续几天,在这几天中,鞭炮渲天,香烟缭绕,蔚为壮观。
此外,人们热衷于电视剧。那时没有发达的网络,村里彩电很少,一到黄金时间,孩子们总趋之若鹜地向有彩电的人家跑,希望能有占个位置,一间小小的房子,黑压压一片,很多时候,是听电视,屏幕早被人头遮住。
……
这些恢宏热闹的场面,如今只存在于记忆深处,似一阵云烟,随时间流逝。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有很大改善,物质也颇为丰赡。家用电器,美食等,应有尽有,不再稀罕。
物质的进步,是大好事。老百姓脱离贫穷,走向富裕,是农村最大的新面貌。但伤感的是,东西有啦,但精神却缺。缺的是一种情结,是一种传统文化。
各顾各的发展,虽然矛盾少了很多。但走着走着,大家的关系淡了。老一辈人重视的家族文化,娱乐文化等,都退出视野,走向凋零与衰败。
再者,很多年轻人在外奔波,年上也回不了家。过年前,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下。因为他们的不在,小家的年味会淡,小家淡了,大家能热闹吗?
看着静悄悄的年,我唏嘘不已。农村如果再这么下去,不仅是年,更重要的是情结,是文化,越来越萧条。年味的变,人情的淡,无疑给农村蒙上一层悲观的外衣。任凭悲观肆虐,哪里还有兴旺的村落?
最大的希望是,爷爷辈人走了,父辈们应该担负起责任,将一家族凝聚起来。不论再忙,不论有钱没钱,都应回家过年。对父母而言,并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团团圆圆。回到了家,吃一口便饭,喝一杯开水,都是幸福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够给家的时间不多,趁着年上的五六天,陪陪父母,走走亲戚,让年味和人情浓浓的。
但愿以后的岁月,故乡一直保持着纯洁和纯净,是人们的精神乐园,是游子的温暖港湾。年味不被物欲横流冲淡,人情不被熙熙攘攘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