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萍:疫情下的人们

刘莉萍:疫情下的人们

2022-08-28    09'49''

主播: 仁者🍨

160 5

介绍:
疫情下的人们 作者:刘莉萍 不曾想,渭南也成了疫区。 现在,抗疫处在了最严峻的时刻,大家伙居家防疫,很冷静,很理性,这也是抗疫最需要的。 其实,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领导干部的负重前行,是所有人的坚守。 党委和政府科学部署,交通部门制定严格的出行措施,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和乡村,住建局深夜消杀,气象局进行疫情防控气象专报。渭南日报、渭南学习强国平台、华商报、渭南电视台、爱渭南等媒体,也能及时报道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和先进人物事迹。从事民生工作的,依然奋斗在第一线,保障着居民的一日三餐。一桩桩细数,一幕幕回忆,一件件道来,让人泪奔,肃然起敬。 大爱有声,人间有情。 临渭区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前夜,爱人已经休息。突然,一阵电话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学校通知爱人停止休假,带领其他几位党员,下沉到杜桥社区做志愿者,并且要求当晚必须完成核酸检测,以保证明天凌晨四点工作顺利开展。爱人迅速联系了其他队员,立即驱车去做核酸,我自告奋勇陪他前往。 单位通知到前进路杜桥社区做核检,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决定就近自费在中心医院做。这会已是夜里十一点。到了现场,我傻眼了,做核酸的队伍有几百米长,就像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深夜的行军,蜿蜒盘旋。 无奈之下,我们又赶往前进路指定地点。结果杜桥社区门口也是排了好长的队伍,核酸检测的试剂已经用完,正在协调。夜深了,不能再等。又去了妇幼保健院,等做完核酸,已是凌晨一点。可是,几位“大白”,依旧埋头工作着。从核酸检测房间里透出来的一道光芒,照亮了黑夜,也给了外面的人们一份安心、温暖和感动。 凌晨四点,爱人怕吵醒我,蹑手蹑脚地洗漱,然后打开家门,消失在夜幕中。 天亮了,家里只剩下一个人、一条狗。本能地打开微信,我们恒大业主群已经沸腾了。有的申请当志愿者;有的提醒大家不扎堆,不传谣;有的说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凌晨四点开始工作了,让大家安全有效做核检,让他们能早点休息;有的业主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渭南网站整理到一块,发到群里,让大家尽快收藏,备一时之需…… 看到一条消息,我“扑哧”笑了。原来有个男士吐槽居家几天,烟都没得抽。话音刚落,竟然有五六个人说他准备充分,可以为他提供。还有一个业主,怕对方不信,把几条金卡拍照发群里,以示真心实意。 心情顿时灿烂了很多,驱走了乏困,起床做核酸。走到小区西侧核酸检测点,有几个业主在帮忙维持秩序,也有自愿发核检标识的。做完核酸,一个年轻的女娃走上前,很仔细地从胶纸上撕下标识:“阿姨,我给你贴手机后面。” 我连声道谢,快走几步,走到不远处僻静的地方,停下来,凝视着检测点,好久未动。…… 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身边放着一只塑料凳子,凳子空着,他们顾不上坐。消杀,撕开棉签袋子,低头,弓腰,棉签伸进业主喉咙来回擦拭,最后塞进试剂瓶。前一个完成,后一个又到跟前。他们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消杀,撕袋,低头,弓腰,擦拭……小区有成千人,两个医务工作者,每一天重复着这样单调的工作,四五百次,成千次。 这时,许多医务人员脱掉防护服后血痕累累的脸庞、灰黑粗糙的双手,还有累得横七竖八躺在地板上的身影,在我眼前不断浮现。我的镜片上顿时蒙了一层雾。 有几个工作人员,嗓子已经嘶哑,额头汗津津的,既要扫码订正检测者姓名,还得帮助一些老人预约注册,填写各种信息。遇到耳背的老人,更需亮开嗓子询问,还得答复询问者一些问题。他们都很年轻,也就是80后、90后的模样,和我的子侄们年龄相仿,看着,真让人心疼。 不忍心再看下去,我转身回家。刚到单元楼口,遇见邻居,提着一兜子蔬菜水果走出来。我打招呼:“备的东西不少,这是给谁送去呀。”他打了个手势,边走边答复:“我在网上下单买的菜,人家给我送了两份,好容易才联系上,我把菜给还回去,人在门口等着。”我站在楼口,看着他匆忙离去,心想:小区静态管理了,大家伙都把东西往回抬呢,他倒好,拾的干面红苕都不要。 突然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宏大场面自远处浩浩荡荡而来。缓缓推开楼门,我已经泪流满面。 我相信,渭南无恙,就在不远的将来。因为,我们都在抗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