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嘉电台】留学那点儿事

【金嘉电台】留学那点儿事

2017-04-26    11'50''

主播: 金融小伙伴

306 12

介绍:
外面的世界 上世纪后半叶,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120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赴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如今,几乎海外的各个大学,都找得到中国人的身影。 人生就好像旅途一样,所经历的人或事都是这旅途当中的风景,随着前行,所有的一切都将逝去,留下的将是那化作里程碑的记忆。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 是写有关去德国的留学的 文章的主人工我们称他为小A吧。 小A是2010年来德国留学的。2009年在北京建筑大学上学准备考研时,曾应一位德国导师的邀请来欧洲旅行过,那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盛放的鲜花、悠闲的生活节奏以及老师家人的热情好客等等给小A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决定要到欧洲完成硕博连读 但是,另小A没想到做学生在德国生活,和做游客在德国走马观花毕竟有天渊之别。 小A开始时住在一所私人的宿舍里,宿舍有十几层楼高,每层住十来人,厨房公用 他本来以为很快就可以认识很多人了。但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竟没认识什么人,甚至很少见到其他人。白天上课基本不用怎么说话,晚上回家也就对着四堵墙,短短几个月 让他很是郁闷 小A真的是感受到了自己孤身一人生活在德国的孤单与无助 甚至有的时候会有排挤    随后小A写了一封Email给他仍在北京的一位德国导师,告诉导师 他在德国这三个月里给他很坏的印象。导师回信说,那是因为他在国内时对德国的期望太高了,在德国旅游时那点浮光略影式的印象又太好了,明媚的阳光、神秘的古堡、盛开的鲜花,与眼前的现状一比,高下立判,自然容易沮丧。每一个国家都有它阴暗的角落,这些阴暗的角落绝不是主流,他读了老师的回信之后我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前几个月象噩梦,但之后他却再也没有遇到过敌视和恶意了,或许是否极泰来,运气好转了 经过几年在德国的留学,小A如今回头想想,他在德国的生活是慢火炖老汤,滋味慢慢出来。在学校所得知识虽然有限,事后想来竟然能助他轻车熟路 触类旁通。对德国的敏锐感知,又是一个更广阔的宝贵资源。如果人们都有一颗舒缓留恋的心,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在漫漫人间烟火中化成蝶。    文章的最后 小A感叹到 在德国令他受益最多的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出国之后,他比以往更热爱那片故土。更骄傲自己是个中国人。在这里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回视祖国:我们曾经轻视过的,毁坏过的文化传承,那些民族精粹,才正是能令古老欧洲肃然起敬的。泱泱故国,琴棋书画,诗风古韵,让他爱煞,开始后悔儿儿时练大字时的疏懒。一件古旧斑驳长衫,随意都能舞出花香。在德国留学受益最深之处,终于学会独立思考,客观看待事物,多视角分析事物。异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汇,会给人多打开几道门几扇窗。深院梧桐雨打芭蕉是小家碧玉的孤绝之美,打开重门,是另一片天空,原来还有别样妖艳花朵织云锦绣。等你回顾深院,词人也不忍再用那个“锁”字。移步换景,触景生情,重在个“动”字。 到底什么是外面的世界呢?记得歌里唱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忙忙碌碌,差别不大,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生活”。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里说过:“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是平凡岁月罢了。” 对于我自己而言,十六岁开始就开启了国外的漫漫求学路,从北京一路向南,开始的五年是在新加坡 随后又到了澳洲,这一路风景颇多,有过感动,有过难忘,有过悲伤。刚刚出国的时候 周围的朋友,自己算是年龄最小的,可是慢慢的到了现在,自己已然成为了新朋友们的姐姐,感叹时光的流逝。曾经在电视剧里看过在机场离别的桥段 如今 已经在自己身上上演了那么多次,诺大的机场每天都在上演无数场的离别,一声再见模糊了景象。在求学的路途中 不断改变自己 丰富自己 感受一人在外,境遇给自己带来的一切。 在《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有的时候阳光很温暖,让我觉得一生都太过漫长。离开的时候,我在很认真的思考旅行的意义。其实生活本该如此,感受了外面的世界 最终留在心底的最重要的是那过程中对于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