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之二---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三个男人

《林徽因传》之二---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三个男人

2020-03-03    22'20''

主播: LS言卓

169 1

介绍:
林徽因走上文艺创作之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徐志摩。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在欧洲游学时结识了24岁的徐志摩。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客人,林徽因第一次见到徐志摩,差一点就喊他叔叔。随着徐志摩跟林长民的往来,林徽因和徐志摩也渐渐熟识了。徐志摩逐渐发现,这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姑娘,竟然是一个可以跟自己对话的朋友。她读书很多,谈及一些作家作品也总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跟着自己侃侃而谈。林徽因超越年龄的见识和悟性深深吸引了徐志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并开始追求林徽因。 徐志摩热情的攻势让感情经历一片空白的林徽因不知所措。徐志摩广博的见识,天真奔放的诗人气质也吸引着她,让她感到心动,但更多是迷茫,她欣赏徐志摩,但她也有自己的原则。彼时,徐志摩已经和张幼仪结婚生子,林徽因也并不愿意做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人,即使徐志摩愿意因此而离婚。另外一方面,林家的长辈们也坚决不同意林徽因嫁给一个有妇之夫。 经过一番思考后,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她求自己的父亲给徐志摩写了回绝信,也亲自回信吐露了心声:“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多重原因下,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但是两个人的友谊却保留了下来。林徽因的拒绝,让徐志摩倍感伤感,开始写诗,把种种情思都付诸于纸上。林徽因间接的促进了一个诗人的诞生,而这个诗人也把林徽因带上了文艺创作之路。 上世纪三十年代,林徽因患肺结核在香山养病,多出来很多空闲。沈从文、金岳霖、还有徐志摩经常和其他朋友结伴来探望她,他们聚在一起聊天,聊生活和时政,更多的时候谈论文学和新诗。在这种氛围的鼓动下,林徽因开始了文艺创作,她从写诗歌开始,慢慢延伸到写小说和剧本。徐志摩经常拿走林徽因的诗,发表在自己创办的《诗刊》和《新月》杂志上,林徽因的文学才华也因此渐渐的被人知晓。 后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但是他对林徽因的影响却贯穿了她的一生。徐志摩去世后,梁思成给林徽因带回来一片失事飞机的残骸,林徽因一直保存着这块残骸,用来纪念徐志摩这位好朋友。 林徽因也经常跟女性好友费慰梅提起他,言语间总是把徐志摩跟雪莱、济慈、拜伦这些文学大师联系在一起。在林徽因心中,正是极其具有诗人气质的徐志摩,为当时还是小女孩的自己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费慰梅也说,徐志摩对于林徽因更像是一位老师或者是引导者,把她带入了诗歌和戏剧的世界。谈到徐志摩的去世,林徽因说:我们失掉的不止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丢掉的是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 现在我们过头去看,林徽因在处理和徐志摩感情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作为一个十六七的少女,被自己所欣赏的男性所追求,她尽管迷茫慌乱,但还是保持了理性,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浪漫冲昏头脑。但与此同时,她也不会因此避讳和徐志摩继续保持友谊,虽然因此引来很多流言蜚语,但是她一句君子坦荡荡就“反击”了回去。她说:“我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正是因为林徽因如此坦荡,她也才能在拒绝了徐志摩之后,依然能够赢得他的尊重 绯闻之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经常被人忽略,但稍稍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对夫妻的故事更令人赞叹。他们相知相惜,是夫妻也是知己,更是一生的事业伙伴。 在婚姻上,林徽因是很幸运的,她和梁思成的姻缘是由双方长辈促成的。梁思成的父亲是著名的维新变法倡导者梁启超,他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至交好友。梁林两家很早就有联姻的意愿,但是他们并没有替子女包办的意思,而是在介绍他们两人认识后便不再干涉,将决定权留给两个年轻人。甚至,林父提议趁早订婚时,梁启超也觉得不必这样,大可以等个四五年后。在这种开明自由的气氛下,林徽因和梁思成于是就相识,并且相爱了。 第一次见面,林徽因的气质就打动了梁思成,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见到真人之前,梁思成还有点不自在地想,按着当时的时尚,那女孩应该是“穿着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的,可当见到林徽因时,他惊讶了,这个十四岁的女生亭亭玉立,梳着两个小辫,半袖短衫罩在黑色绸裙上,精神又大方,翩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令梁思成顿生好感。 林徽因是一个典型的新式女子,对于她来说,感情上志趣相投很重要。林徽因从英国回来后,梁思成经常来林家看她。因为两个人家庭背景相似,性情趣味也相投,很谈得来。林徽因发现,聊天的时候,梁思成总能说出自己想说还没有说的话,这种默契让林徽因感到惊讶,也为遇到一个思想同步的人而欣喜。 在林徽因的母亲眼中,这两个年轻人像是一对小鸽子,走在一起,就有咕咕哝哝说不完的话。他们渐渐相爱了,像每一对情侣一样,三不五时就要去约会,一起去看音乐演出、逛公园,泡图书馆。有一次两人一起去太庙,一进门梁思成就不见了,林徽因正觉得奇怪,忽然听到梁思成喊她,原来他趁自己不注意爬到树上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之间的默契持续了一生。首先,他们在事业上各有所长,是理想的搭档。林徽因思维很发散,善于想象,在美国学建筑时,她经常天马行空不停地改草图,直到交作业期限到了,还在加班加点。而梁思成却严谨扎实,绘图技术高超,他能很快把林徽因的创意草图变成一张完整的设计作品。而另一方面,梁思成把建筑论文写的中规中矩,林徽因也能凭借自己出色的表达能力帮助他删改润色,把文章变得生动有趣。梁思成曾经打趣说:“中国有句俗话,叫‘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也是老婆的好。” 他们在性格上一动一静,十分互补。根据他们的朋友费慰梅回忆,林徽因是一个性格急躁而且很多变的人——是的,你没听错,林徽因是个地道的急性子。有一次两夫妻一同去山西考察,路上遇见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林徽因常常会因此情绪激动,有时抱怨路不好走,有时又痛骂那些把壁画卖给外国人的僧人。 他们的儿子梁从诫是这样形容爸妈的:“父亲喜欢动手,擅长绘画和木工,又酷爱音乐和体育,做事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母亲则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每当林徽因急躁的时候,梁思成却依然能专注地、坚定不移地做事,用自己的豁达和包容来稳住林徽因的情绪,让她把激动变成行动。 不过,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恋爱成婚也几经波折。原本的安排里,林徽因和梁思成应该先赴美读书,完成学业,然后再订婚结婚。但赴美之前,梁思成出了车祸,大伤筋骨,一个月动了3次手术,落下了左腿和脊椎的终身残疾。在梁思成生病卧床的那个暑假,林徽因一直陪伴着他,照顾着他。病床前朝夕相处加深了两个年轻人的感情,可是却引起了梁思成母亲的不满。 为什么呢?原来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出身于官宦世家,遵从的是传统的女子教育,她很看不惯林徽因的“洋派”作风,觉得她还没成婚,就在梁思成的病床前频繁出入、甚至还直接动手帮梁思成擦身子,是不够矜持的行为。梁母的态度影响了梁思成的大姐梁思顺,连她也看林徽因不顺眼起来。林徽因对此感到伤心又难堪,和梁思成争执不断,直到后来梁思顺终于接受他们的婚事,两人才“消停”下来。 就这样,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在梁父安排下举行了婚礼,这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相恋5年。5年间,追求林徽因的人有很多,但林徽因始终钟情于梁思成。他们的同学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意趣,更是和建筑事业紧紧绑定在一起的。在两人赴美留学之前,梁思成并没有决定学什么,是林徽因建议他去建筑的。婚后的欧洲之行,是他们的蜜月之旅,也是一次建筑学之旅,他们一起游览了凯旋门、卢浮宫、圣彼得教堂等等名胜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夫妻两人经常一起外出考察,一点点地把中国的名胜古迹挖掘出来,整理成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互动也常常和建筑学有关,两个人经常比赛记忆力,互相考对方哪座雕塑出在何处石窟、哪行诗句出自谁的诗集…… 林徽因病逝后,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墓碑上的文字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是的,如果没有林徽因,也不会有如今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如果不是嫁给梁思成,林徽因也不会成为如此杰出的建筑学家。两个人一起携手谱写的不仅仅是爱情故事,也是建筑学上的一段佳话。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也不禁感叹,作为恋人,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才能够走的更远。 除了徐志摩和梁思成,提到林徽因不得不讲的第三个男人,就是金岳霖。金岳霖是著名的哲学和逻辑学专家,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住在北京的北总布胡同里,跟林徽因夫妇是邻居。林徽因夫妇住在前面的大院,金岳霖就住在后面的小院。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经常举办聚会,有时候在金岳霖家,有时候在林徽因家里,他们经常在这里聊文学,辩时事,而喜好表达的林徽因总是其中最妙语连珠的一个。 最初吸引到金岳霖的,是林徽因身上独特的精神气质,她身上有诗一般的空灵飘逸,又有一种忘我的科学精神。林徽因有肺病,看上去很文弱,但是谈论起来自己的观点却迅猛强势,滔滔不绝。尤其是谈到她最爱的建筑学领域时,她能提着一口气谈古论今,说到两眼发光,双颧发红。金岳霖在给朋友信中形容林徽因时,说她“迷人、活泼,富于表情和光彩照人”——这大概就是林徽因在金岳霖心中的独特魅力吧。 金岳霖很长时间都是单身汉,因此有传闻他为林徽因一生未娶。唯一直接写到林徽因和金岳霖故事的,是在梁思成的继任妻子林洙的记述里。林洙写道:林徽因曾经很苦恼地向梁思成坦白,自己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痛苦过后,告诉林徽因,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金岳霖,他就祝他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