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案例分析:孩子忘带钥匙等了一个多小时有情绪了该怎么办?

情景剧案例分析:孩子忘带钥匙等了一个多小时有情绪了该怎么办?

2017-02-04    12'09''

主播: 爱与幸福菁京老师

1380 34

介绍:
情景剧分析案例:孩子忘带钥匙等了一个多小时有情绪了,怎么办? 点评: 菁京老师 情景剧分析案例: 情景剧是我们每天记录自己和家人、同事、朋友之间的互动,从每一句话、每个行动中整理、反思和总结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帮助自己提高察觉力和感知力的最好最方便的工具。 最近我陪伴了几位家人坚持写情景剧,短短的几十天就收获了很多“突然一天”,我发现情景剧对家人来说写起来相对智慧表要轻松一些,对看见自己和家人的互动模式起了镜子效果。我想通过对情景剧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潜意识、互动模式中存在哪些细节问题,改变从细微之处开始改,相对轻松容易一些。 今天我收到一份家人写的情景剧,描述了昨晚她如何处理孩子因为忘带钥匙等了一个多小时有情绪的过程,看到了孩子的情绪来源和爸爸妈妈如何处理情绪的过程,这位妈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努力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做的很好,缓解了孩子一大部分情绪,但对孩子提出要换指纹锁的要求,不知如何处理,有些迷茫。借此机会,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在处理孩子情绪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帮助我们下一次做的更好,提高我们的觉察力。 4月13日晚情景剧案例: 我上钢琴课,儿子晚自习时间后,我打2次电话回家却没人接。第一次9:12分,心想儿子忘带钥匙了,第二次9:20多还人没接,我心想儿子是不是到同学家了,因为如果这么长时间他如果进不了门,一般都会借别人的手机打电话给我的。 9:43儿子来电话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声音平静) 我:你在哪啊? 儿子:我没带钥匙 我:那我马上回来 儿子:你在哪啊 我:我在幸福吧,马上 儿子:快点 回到地下车库,儿子在。 我:怎么才打电话 儿子:哪有人啊 进到电梯间,儿子情绪开始了:都快一个小时了!(我感受到了他的无奈、难受、生气、委屈,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我:对不起,儿子,对不起,等了这么久肯定难受了(我很想抓他手安慰他) 我们进了家门,儿子更生气:都说换指纹喽,说了多少次你也不换! 我实在不知道如何说好,我也有点生气了,因为这事不赖我。我说了一句:指纹锁我不懂。我就不再吱声了。我不知道怎样安慰儿子,很想抱抱儿子,但知道儿子肯定不愿意给我抱,我也不好意思。 我打电话给老公(免提),儿子在旁边也听见。我跟老公说“儿子等了近1个小时,知道儿子心里难受。儿子提出换指纹锁。”挂了电话改视频聊天,老公对儿子劝说几句,也安慰了儿子,儿子平静些了。老公也说这点只是小挫折,你自己忘带钥匙自己就要承担。也表示同意换指纹锁,会在网上了解指纹锁。儿子听后好些了(一般在爸爸面前都不会发脾气,表达真实的情绪)。 挂了电话,儿子就开始玩游戏。感受到他这样做还是要表示他对我的不满。我问他作业做完了吗,他说做完了。我就自己也看微信,不再说什么了。 案例分析:(我们看一下这份情景剧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1、我们是否有先知先觉:对于儿子没有带钥匙,等了一个多小时有情绪,这是很正常。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就应该有先知先觉,如果我们没有,说明我们根本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我们能提前感知,那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见到儿子后,一下子防不胜防地被儿子的情绪伤害或者感染而失去了爱孩子、帮助孩子化解情绪的能力; 2、我们是否能当知当觉:当看到儿子时,我们不要关注儿子讲什么话,儿子的语言可能很难听,充满了指责和抱怨,带有很强的负能量,我们需要避开负能量,不关注事先关注人,也就是不关注孩子提出的“为什么不换密码锁?”,而是要察觉和感知孩子等的很累很心烦,要心疼孩子,让孩子把怨气发泄释放彻底,而不是憋在心里。对孩子的发泄和释放,我们应该喜悦,因为孩子发泄完了,孩子就不会有内伤了。 3、我们是否能让儿子敢于发脾气和讲真话:妈妈见到儿子很心疼孩子,跟孩子说对不起,想安慰孩子,没有责怪孩子,做的很好。这样做,孩子的情绪能得到释放,因为妈妈的认错和悦纳,孩子等待的情绪消化了一些,孩子开始抱怨换密码锁的事了,孩子从情绪中走出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了(孩子敢于抱怨是一件好事,如果妈妈不悦纳他的情绪,孩子就很可能走不到抱怨换锁的这一步,直接把情绪憋在心里了)。但妈妈没有预计到孩子会抱怨换密码锁的事,觉得我都很心疼你了,你怎么还这样,自己开始有点生气了。 4、妈妈是否有对儿子的高要求:妈妈认为自己认错和共情后,儿子应该马上神奇的没情绪了,可儿子现阶段做不到。遇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刚开始还能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学习共情,但等到我们共情后,发现孩子的反应不是我们想要的,就开始不耐烦了,于是又进入到自己对孩子高要求的情绪中了,孩子是读心的,妈妈的情绪引发了孩子产生的第二次情绪。这次的情绪不是忘带钥匙造成的,是感觉到妈妈刚才的认错和心疼都是假的,感受到不被认可。所以,这时你即使和孩子共情,都是在用方法想尽快平息这件事,你的心没有到,孩子一般都能读到你的心,所以,第二次的情绪很可能化解不了。 5、我们是否只关注事没关注人:妈妈一生气,就忘了先关注人后关注事的原则了,就陷入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换锁的问题中了。于是,把球踢给爸爸处理,爸爸也是先安慰一下,没有真正心疼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你忘带钥匙要自己承担”了,这样的安慰给孩子是责怪和冷冰冰的感觉,孩子的情绪只能再次压回心里了。我们说“自己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对的,但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孩子的情绪没有化解完之前,我们硬邦邦地说这句话,就是指责,也是用变态逻辑,反而会引起孩子为自己辩解而不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全然地接纳他的情绪,心疼他,等到情绪消化完后,你仍然坚持不包办,怀着等待他再次犯错、再次体验完整的积极心态,孩子反复试错后才会真正地认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这份情景剧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处理情绪一定要先关注人后关注事,一定是心在前脑在后,心不到用什么方法都不起作用,只有全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感受到爱,他才会自己反思和成长。我们在面对别人的情绪时,不要有害怕的心态和为难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平和的心态做正确的事,对方是否能在你的接纳和帮助下化解情绪,这不重要,这是他自己的事,我们只需让他感受到爱,等待对方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