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NLP萨提亚亲子平台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孩子的生命底色
我最初写亲子微博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可怕的亲子育儿观念,那些育儿经都是制造自闭症,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的好方法。这些东西最初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展出来的,在美国得到了惨痛的教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人在转载?
孩子在母体里的时候,感觉和母亲连在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一些严重病态的人,比如变态杀人狂,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卡在了全能自恋期。他们一出生就发现这个世界跟他想象的不一样,我饿了没奶吃,哭个半死没人搭理,这世界太可怕了,这个时期会累积巨大的愤怒,是未来伤害别人的根源,就像日本恐怖片咒怨一样。
婴儿期的无回应行为还会导致偏执分裂人格。比如有时候在微博上看到评论说“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你居然还有心理问题?”。我们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形象安在对方的身上,对方稍微有一点点言行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就会变得非常的愤怒,要么走开要么攻击。这样严重程度的人,完全不能看到真实的对方,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我们再说说“存在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当你们不做事的时候,有的人眉头总是锁着的,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存在感必须在关系中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母亲和孩子之间有几种回应类型?
第一种是共振呼应型。有一个精神病医生到精神病院实习,他看到两个病人聊得特别开心,其中一个人说英语,一个说俄语,他们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但是聊得特别开心,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共振呼应。跟婴儿说的话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只要有呼应,就很好了。
我教给你们一些方法,怎么回应对方说话?比如说做推销,推销员说的话越少,其实客户越容易接受你。第一个方法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比如说宝宝跟你说,“我很生气”,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你生气了”,就是重复他说的话。比如客户跟你说“这个东西太贵了”,你就重复他说的话,“是,这个东西太贵了”。
有些男生追求女生,追了很久都追不到,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什么时候让女人心动,就是这个男人要看到她,回应她“我看到了”。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别以为美女不容易追求。
第二种就是无回应。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我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我养了一只很可爱的猫,我跟我妈描述了半个小时,说这只猫有多可爱或是怎么样,讲完之后,我问我妈“刚才我跟你说了什么?”我妈惊讶地说“你说了猫吧”,我很汗。如果你想暂时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孩子的感受只要得到尊重,比成年人更通情达理。
第三种是无关反应。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健康安全,这个狗有没有危害到安全。除了这些,我们觉得孩子其他的事情就没必要搭理了。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女生们受困于自己的伴侣是超级宅男,比如说“老公,我们去看电影了吧?”老公回应“不用了,网上有高清版下载。”因为这样的男人们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他在童年学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越来越冷漠自闭。同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四种情感逆转。“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没有回应甚至情感逆转,会让婴儿产生巨大的愤怒。有一个电影《咒怨》,电影讲的就是婴儿没有得到回应的事情。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但是这个咒怨办的愤怒一直藏在心理,成年后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多少母亲纠结要不要夜奶的问题。很多医生说,孩子经常哭,睡不好,没有完整的睡觉会影响它的大脑发育。如果孩子夜哭的时候经常没有回应,他的脑神经确实会发育,他发育的是偏执分裂,被迫害妄想的脑神经回。你想要孩子身体发育成什么样子,不取决于孩子睡觉是否多,还是吃的够不够多,你和孩子的关系没问题了,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孩子吃手指的问题
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成年人才经常是没有觉知的状态,吭吭砰砰。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永远不要把孩子的任何问题看成问题,我们眼中的问题只是孩子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呈现。
我们真的比孩子知道的多吗?
孩子吃零食,看电视,玩ipad等很多问题困扰着家长,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对孩子怎么样是最好的。有一个妈妈,她希望他儿子十点睡觉,但是她儿子磨磨蹭蹭,喝牛奶,看报纸,因为有颈椎病,妈妈还要在睡前给儿子按摩颈椎,从10点11点,这个妈妈从始至终处在焦虑中,因为妈妈认为孩子在10点之前睡觉是正确的。在这个正确的理念下,每一个过程,她都不能享受,给儿子按摩的时候,本来可以很美妙的亲子时光,也变成了焦虑。
她的儿子早上起来不叠被子,她说了很多年,孩子也不听,所以每天早上,家里的气氛都是不高兴,为了被子的问题,让一整个家庭每天早上醒来,就处在阴郁和较劲的气氛中,这真的值得吗?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
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我保留了一个很好的能力,能跟事物直接建立关系。我大学读的是物理学,一直在挑战最短时间通过考试的记录,我为什么有这个本领,不是我智商高,而是我的学习没有被管教过,没有被打扰过。这种能力绝对不是神奇的,天赋的,它就是本质的能力。
再说说结论式学习。我们已经对事物形成了非常多的结论,而且会把这个结论教给孩子。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是,爸爸很少直接用结论吓唬我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微博上有人说看见卖西瓜的带着小孩,孩拿着大西瓜刀飞速刨西瓜玩,就是伤不到自己。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
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没有发展,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
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长这么高了,还不敢独自下楼梯。因为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还有小孩子吃糖的问题,如果不是孩子从小就缺爱或者被限制得太多,我没有见到孩子会主动吃糖吃到自己很难受。我给妈妈的建议就是放开你的限制。这是我自己体现到的,糖吃多了,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孩子干吗要吃这么多糖呢?
真正的学习,来自孩子自身的体验。体验,是滋养生命的养料。我看到了,我体验到了,我才会存在,我才会发散生命的激情。
控制=扼杀精神生命
你如果经常管他吃饭,他学习到吃饭=痛苦;你如果经常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若你经常向孩子控诉配偶,你的配偶就不会变好,而孩子会学习到婚恋=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当我学得越多,我反而越谦卑,我真不知道什么对来访者来说是最好的,我只知道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奇迹,我很高兴我可以陪伴见证这些奇迹。
只要有爱和自由,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也没关系,至少不要打扰他。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