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情
作者:徐朕滢
金风乍起,白露始生,北地的早秋已有薄寒。
重读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见“八月,葡萄着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家里也正由姑姑从乡间果园送来的新果,洗去白霜,或鲜红如翡玉,或湛碧如冷翠,望之口舌生津,抿一颗在嘴里,甜至心间。想到家人耕耘未辍,才有了红火的好日子,思及儿时,发觉斗转星移间,平凡的生活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片果园向来是我记忆中的乐土,听父辈的人说,家里的第一栋瓦房、第一台彩电都是靠着园中果子换回来的。稚时懵懂,只贪果子香甜,和玩伴们挤在葡萄架下的阴凉里读书嬉戏,一整个夏天都在蝉鸣蛙声中乐陶陶地度过。有次黑云压城,转瞬间滚雷震地,我顶着书包跑回家,疾步匆匆,撞着不少低飞的蜻蜓,呼哧带喘地进了门,由祖母领着到堂屋里看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白箱子,一掀开,凉气扑面,说不出的清爽。
那是我头回见到冰柜,渐渐的,家家户户也都搬来了这么一台“白箱子”,那时起就少见村口端着泡沫箱子卖冰棍的老爷爷了。
“党的政策好啊,改革开放后支持农民承包土地,包产到户,大力扶持,咱农民的腰包才鼓起来了。”吮着酸甜的橘子冰棍,听祖母给我讲果园的来历,不免入了神。
腰包鼓起来了,大家的干劲儿更足。当时无论水果、粮食还是桑麻,乡亲们都带到集市上卖,我常跟着姑姑到集上去,运葡萄的工具从扁担竹筐到独轮小车,再到一辆漂亮神气的自行车。晨风吹拂着清甜果香,让人闻了格外舒畅。辛勤起早的乡邻们都笑着打趣:“这么好的葡萄,光咱镇上的人吃还不够,迟早卖到城里,卖到国外哩。”
那时我还觉得这话像一个梦,可姑姑听了却喜上眉梢。她说现在国家越来越开放了,只要咱们好好儿干,路肯定越走越宽广,越闯越亮堂。
千禧年后,我跟着父母迁到县城,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课业繁重,甚少回乡,可我时刻感觉得到家人们都和我共同前行,谁的步伐都没有慢下来。通话时我听姑姑说葡萄卖得越来越好,过去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方式彻底老了,许多有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村里,教大家科学育种、合理灌溉和防治虫害,这样成本低了,产量高了,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来,异乡求学,无暇回家,可家人的讯息就仿佛梦里的信鸽,衔着家乡的柳枝来催生心里的惦念。我得知家里购置了第二辆汽车;老家有一座陈旧的石桥被翻新了,坑洼的土路也被修筑为坦荡的通途;国家颁布了自产农产品免税的惠民政策,乡亲们欢喜得好像过年,愈加充满干劲儿。姑姑又打来了电话,说她购置了电脑,正如饥似渴地靠视频课程学习种植经验和营销方式。“咱家葡萄真的卖到了别的城市,有了互联网,别人在网上动一动手就订走了好多的货。现在有货车运输和冷链保鲜的技术,早不是一筐葡萄背到集上就热坏了的时代啦。”我听着,雀跃得仿佛一个美梦成了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果香四溢的葡萄架下去,迫不及待地想要摘一串儿熟透了的“玫瑰香”,和着生活中所有的甘美滋味,一同细嚼慢咽。
一年前,我毕业了,回到宝坻,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公务人员。我又来到了葡萄园,发现它扩建了,简陋的藤架早被整齐划一的棚区取代,先进的灌溉系统上打着锃亮的钢字,姑姑说这套系统可以节省许多的水电。与传统种植模式一起被彻底更新的,还有生产经营模式,“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行,为“走出去”的梦也插上了翅膀,政府请来有经验的专家入户指导,引导姑姑向产业升级迈出了第一步——家里自产自销的葡萄酒被外商欣赏,出口的事情洽谈得很是顺利。看着橱窗里的奖杯、奖牌,我不禁热泪盈眶,这些荣誉,便像是梦中的果实,沉甸甸地落在了手中。
苏轼词云:“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绿醅。”家乡的葡萄又熟了,四十载甘霖雨露,在光阴中酿做了最美的酒。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千家万户,让家乡的人们通过奋斗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让这座宁静质朴的小城朝着“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身为宝坻人,我感到幸福满怀,身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骄傲。
家庭需要支撑,家乡需要建设,硕果是汗水浇灌出来的,历经寒来暑往,方有春华秋实,这一路苦乐偕行,笑泪交织,我要做的就是倾尽涓滴,建设家乡。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着盛世的豪情,伟大的中国梦就在前方,未来将由我们共同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