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来稿】有声语言艺术的习练之道(闻罡)

【张卫国来稿】有声语言艺术的习练之道(闻罡)

2019-07-25    06'27''

主播: 莫愁(不白头)

904 7

介绍:
有声语言艺术的习练之道 作者 闻罡 朗读 张卫国 朗诵,与播音主持有相同之处,相通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播音主持是广播电视领域的一种职业,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朗诵,有“演”的性质在里面,因此,应属于表演性质。但是这二者都是用有声语言来作为表现形式的,有语言的艺术性特质,否则就不能做到赏心悦目和赏心悦耳了。 既然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形式,那么,朗诵就应该符合有声语言表达的规律,那就是“言由心生,言必由衷;以声传情,声情交融”。做到这两点,不容易。别看只有十六个字,这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钻研,细心琢磨的。以我自己的播音主持实践来看,我总结出这么几点。 首先,基本功是关键。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基本功”的文章,我认为做好一件事,没有基本功是不行的,基本功好比盖楼房打地基,地基打得牢,打得深,打得扎实,你这个房子就能越盖越高,否则只能盖到两三层,三四层就盖不上去了,非倒下来不可。我们有很多老前辈,老艺术家,每天坚持练功,从不辍怠,所以高龄仍保持良好的状态。他们练的什么功?就是基本功。对于朗诵艺术来说,坚持练声,练用气发声,练吐字归音,就是练基本功。武术界有句话说得好,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父知道,三天不练全都知道。说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当然,基本功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是蛮练,死练,硬练,那样会把声带练坏的,也出不了效果,最终失去了兴趣。我认为要巧练,活练,见缝插针地练。巧练就是方法首先要正确,比如你的用气发声,有的人发声位置靠后,容易“压喉咙”出来的声音就发闷,混沌不清,时间久了,嗓子就不舒服,甚至容易形成声带小结。那么你就得调整自己的发声位置,使之往前挪。有的人发生部位偏前,声音挤、尖,女声还好,男声就容易偏“娘娘腔”,这也不好,那么在练声中就得有意识地往后靠。 如此久而久之,你说话的声音位置就固定下来了,就成了一个好习惯了。活练,就是你不要就某一方面练,而要综合去练习。比如你练绕口令儿,那么就把用气发声和吐字归音以及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练习,而不是单一地练一种。见缝插针地练,我觉得不一定安排固定时间去练,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去练,这样就达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效果了。当然,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没有点儿狠心、恒心、决心是万难办到的。 我为什么对基本功说了这么多废话呢?因为我深有体会并在实践中一直如此坚持的。 其次,关于表达的问题。以前我觉得表达是两方面,一方面你内心得有感受,这在播音学理论上叫做内部技巧;另一方面你得有声音表达的技巧,也就是理论上的外部技巧。没有这两方面,你想表达好一篇文章是绝不可能的。 但现在,我觉得除了这二者之外,还有一方面,很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你得有把那二者糅合起来的能力。这是更高一层次的追求。很多大师级的朗诵艺术家,都是这方面的能力出类拔萃,各有千秋,才形成了他们各具风格魅力的朗诵艺术特点。我们很多朗诵者也都是在这一点上分出高下的。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表达一定不能违背生活语言表达的规律,我自己至今也在不断地摸索和追求中,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我自己业余时间还是个太极拳的爱好者,我遇到过多位老师,其中有的是名师,但我觉得名师不行,得是“明师”才行。明师才能引领你进入那一方天地,带你领略艺术之魅力。 太极拳和语言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明师,再加上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假以时日,你在有声语言的塑造上,就会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作者闻罡简介: 安徽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新闻综合广播《全省新闻联播》主播,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安徽省第二批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