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分享《南京那一年》

绘本故事分享《南京那一年》

2016-12-13    14'20''

主播: 雨儿&雪精灵

378 3

介绍:
雨儿姐姐微信:602740685 微信公众平台:快乐悦读儿童绘本馆 故事推荐: 《南京那一年》是一部表现1937年南京“一座城的美好与毁灭”的史诗性绘本。绘本用了许多历史元素,如1937年的日历等,通过一年四季节日的转换,再现了1937年南京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一步步被卷入战争的无奈。担纲文字部分的有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以及叶兆言、黄蓓佳、范小青、赵本夫等8位作家。 黄蓓佳写夏日的玄武湖,“早晨走在湖滨小岛上,荷苞尖尖,一枝一枝半藏半露地参差在硕大如伞的绿叶间,娇羞而沉默。”那个时候,人们还以为这样的美好会永远延续,“有一瞬间,蛙、鸟、鱼、荷、人,都是静静的,凝固的,像嵌入巨大画框里的永恒景物。” 谁能料到,一场正在酝酿着的人间惨案,几个月后就降临在南京。 范小青写端午节:“那个南京的端午,火红的日子被厚厚的阴云遮盖,欢喜的情绪被山河破碎的噩梦重击。” 赵本夫写中秋节:1937年的中秋节,夫子庙格外冷清,“南京上空战云密布,人们再无心思过节了。不知算命先生是否测出,这座古老而美丽的都城,会变成一座人间炼狱。” 叶兆言写的是1937年12月13日,文字简洁悲怆,“1937年,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被炸得千疮百孔……” “南京人安逸祥和的生活突遭劫难” 画作展现中秋节文德桥无人赏月—— 画家武建华和张维彩的画作,对应的是绘本中“中秋节”一章。年过七旬的武建华和张维彩,花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构思、画草图、修改……拿出成品。 张维彩告诉记者,“构思时,就是想表现南京人安逸祥和的生活突遭劫难,和平被打破。”两位画家创作了一幅单页和一幅连页,描绘1937年南京的中秋节。 单页上是秦淮河畔的一个小院子。楼下住着祖孙三代;楼上是一对新婚夫妻。小院子干净整洁,荷花灯、风筝、菊花、鸟笼,显示两家人生活的富足美满。里面很多小物件都充满了时代特色。“三条腿的洗衣盆、吊桶、从二楼延伸下来的裸露在外的水管,水管上还插着‘抗日救国’的三角旗,这些在当时都是常见的。”武建华指着画上的物件,一一说道。 画中的孩子们脸上一派天真,吃月饼、斗鸟、赏花;大人们则愁眉不展,因为那一天,不远处的评事街遭到了轰炸。院子里堆着家人准备逃亡的行李箱。 连页上的图以“文德桥半月”为主体。南京中秋节赏月有一个很好的去处——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文德桥的历史可上溯至六朝,据传当时在该桥东西两侧,可见水中左右各半边月亮,因而素有“文德桥上半边月”之说。武建华张维彩原本设计的草图上,夫子庙熙熙攘攘,文德桥上则挤满了赏月的人们。“后来觉得评事街遭到轰炸,估计人们也没心思出来赏月了,所以作了修改。”武建华说。最后的图上,只剩下了叫卖《号外》的报童和落寞的黄包车夫,地上零散着人们逃亡落下的东西。文德桥上空无一人,只有两弯半月依然静静地倒映在河水中。 “1937年的夫子庙”有望在日本出版 用绘本再现历史,角度独特—— 其实,在接到《南京那一年》的邀请之前,武建华和张维彩已经在构思“1937年的夫子庙”。 创作关于1937年南京的绘本,一直是他们的心愿。这次出版社向他们约稿,用武建华的话说,是“正中下怀”,“我们设想画1937年春节夫子庙的景象,从进夫子庙到出夫子庙的全过程,画成长卷,折起来就是书本大小。” 据了解,日本已有出版社来联系想出版这个绘本。此前,武建华已经有两册绘本在日本出版并获奖。“我们认为这个事情必须要做。”武建华说。 “用绘本再现历史,是很有意义、很特别的角度。目前,这种历史性的绘本是比较少的,我们就是想通过平实的故事,去描绘那段真实的历史。”张维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