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期,我将以“陕西筝曲”为主题,播出系列节目。通过不同作品,我们一起来聊聊在陕西这个历史悠久、民间音乐形态如此丰富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样和音乐有关的故事。筝做为“秦派民乐”中不可忽视的一件乐器,它又是如何在陕西这片黄土上传承和延续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作品是由古筝演奏家曲云老师 编订和演奏的秦腔曲牌《永寿庵》。
在这里,筝的发展离不开陕西人最喜爱的戏曲音乐。在陕西,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剧种。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秦腔,则被认为是所有剧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一书中写到: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项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可想而之,在关中,秦腔占有何等强势的地位。
生长在关中平原的秦腔,风格与早期形成的强悍民风有关。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重要地区,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不断,让这里强悍的民风不断发展,因此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秦腔便形成粗旷、豪放,富有气势的唱腔。
《永寿庵》这首曲牌来源于戏曲《永寿庵》,这部戏也叫《慈云认母》。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一位娘娘被人谋害,逃出宫后隐姓埋名,在永寿庵做了一名道姑,多年后,其子出宫寻母,经历诸多曲折。这首曲子以这样的故事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出家人回首自己凄凉的一生,倍觉伤感,潸然泪下的场景。这首著名的苦音曲牌,被各个乐器的演奏家改编、演奏,曲调悲伤、凄凉。不过,悲伤和凄凉的情绪也因故事情节和背景不同,被区别呈现。曲云老师编订和演奏的这首尤其贴切,非常细腻,多处滑音不尽相同。暗自神伤的情绪,一定不是大起大落的悲情,因此演奏中的颤音,与我们熟悉的陕西筝曲带有音头的大幅度密颤不太一样,像啜泣一般的小密颤,一直从头缓缓行至曲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