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古筝网推出的短播客--弦谈。
今天是陕西筝曲专题节目第三期,带给大家的是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于西安地区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被称为“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等。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在西安鼓乐的考察中,陕西筝派的曲云女士和魏军先生,均整理和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材料和作品,如魏军改编的《婆罗门引》,曲云创作的《香山射鼓》等。
都是秦地音乐,西安鼓乐和现今陕西其他地区的音乐风格却不太一样。历史悠久的西安鼓乐和隋唐燕乐大曲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唐代,宫廷开设的“教坊”、“梨园”等地都是教习和培养法曲乐工的音乐机构。因此,不管宫廷还是民间,其音乐风格都会受其影响。自古以来,朝山本身和鼓乐也有密切关系,传授鼓乐时,便进行朝山。希望通过朝山,祈求天公降雨,保证来年麦子能够有个好收成。因此,长期活动于宗教环境中的西安鼓乐,在风格上必然受到影响,这也是西安鼓乐区与陕西其他戏曲音乐不同的地方。
今天首先和大家分享一首由冯亚兰译谱、魏军改编的古筝二重奏《婆罗门引》。婆罗门引,是唐教坊曲。据史料记载,唐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向唐玄宗进献了《婆罗门曲》,引得唐玄宗欢心,唐玄宗将此曲稍加润色后配以歌词,遂改名为《霓裳羽衣曲》。
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吸收了西域、中亚、尤其是印度等外来文化,一些外来文化融进了隋唐传统文化中,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婆罗门曲》为代表的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被宫廷吸收并演奏,保留在西安鼓乐中,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