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73期 《秋夜筝》 樊艺凤

弦谈第73期 《秋夜筝》 樊艺凤

2016-12-01    11'05''

主播: 中国古筝网

1754 20

介绍:
最近一周,筝乐界的一大盛事——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翰雅奖”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筝家前来参加,就像筝乐大家庭的大聚会一样,所有人聚在一起听音乐聊音乐,每天都有高品质的音乐会和讲座举行,老中青三代筝家倾囊相授,让前来学习的同学、老师们收获颇丰。 借着传统音乐节,分享一首在名家音乐会上听到的作品,樊艺凤演奏的《秋夜筝》。这个名字或许大家不太熟悉,但我说出它的另一个名字,大家一定恍然,叫做《迷胡调》。1958年,周延甲先生根据陕西迷胡音乐创作了《迷胡调》,因模仿迷胡音乐的韵律,曲调婉转,陶醉于人迷迷糊糊,故取名“迷胡调”。又由于作品创作于深秋,又名《秋夜筝》。筝乐流派的显著特征是他的依附性,就是依附于一定区域内的本土音乐。周延甲先生正是认识到流派生成的基本规律,他一直在戏曲音乐中探索陕西音乐的精髓,编创陕西作品,尤其在迷胡音乐上颇有研究。 音乐从一个散板开始,苦音的音阶“57245”在引子就出现了,看起来简单叠置、散状的素材,反倒不容易演奏好,形散神不散是关键。随后的慢板从淡淡的诉说-略有激动的陈述-无奈的叹息,层次的变化,也就是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让音乐更加细腻动人。在讲座上樊老师提到,痛到极致的表现可以是开放的,比如大声喊出来,亦可自己独自悲伤,藏在心里无法用任何言语和行动表达。一会儿,我们可以细致感受一下演奏者是如何来表现句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的。 今天几位老师们还谈到了传统音乐的音律问题,音准在乐曲中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位置和不同关系中出现,都有偏差。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细聊。对传统音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近日古筝网发布的新闻。 文章参考:周延甲筝曲《迷胡调》艺术特色和演奏解析 . 樊艺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