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这段音乐在你脑海里以什么形象呈现?我想答案应该很明显,流动的织体,像极了水。大多数首次听到这部作品的人,会冠以它难理解和不太好听的标签,你觉得它冤不冤,刚刚大家不是已经感受到它的样貌了?
《林泉》是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2001年为筝而作的独奏作品,曾在第五届金钟奖作曲比赛中荣获金奖。作为各大比赛的必弹曲,几乎被所有专业学生“临幸”过,但特别出彩的寥寥数人。不一例外,我也没能驾驭好它。上学时弹它,不分来源的模仿别人,东拼西凑。脑子里只想着它是泉、是水,至于是哪种形态的水,模糊一片。
水还能是什么样?然而,山、水或许真的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谈论,作为自然事物,它有其个性,各中也蕴藏法则与规定。前不久的梦中,曾出现这样的景象:树林里,光透过叶子照射进来,忽闪忽闪的形成有些刺眼的光斑,树皮在离耳边很近的地方炸裂开,歪歪扭扭直至掉落。就这么个被肢解后的简单画面,在梦里我就觉得这这个画面属于《林泉》的引子。是不是有些荒谬?尽管画面里没有水,但这种从无到有的状态,不也跟水滴到大海的汇集有着共通之处么。《林泉》的开始或许有一百种样子。
《林泉》除去引子,一共被标记为10个段落,由慢至快逐渐推进,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三段速度是缓慢的。在①号段落中,每一小句的开头有一个附加时值的节奏音型,好比刚下过雨的屋檐上挂着未干的水珠,“啪嗒”一声落在水洼的样子。随后的段落在在此基础上延续,连成一条条绵长的线。
说到水,我们通常想到它流动、自由的状态,习惯性的作“由慢至快”式的推断,很少和严谨挂钩。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用不同节奏型和织体描绘水由少聚多、由远至近的形态,而非演奏者的自由发挥。这些节奏型像其中蕴藏着的法则,将随型的水串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演奏家邱霁老师在文章中提到:“慢起渐快更像是描述一种从无到有的状态,不慢起仅从弱开始的音乐形态似乎展现出一种从远到近的动态。”
第二部分则与前一部分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刻画了林中泉水无所拘束的快乐情景。其中出现的不协和音程像一股暗流在涌动,但只是乍一显露,更多的留在后面去展开。
第三部分是一个大的展开性段落,前面的暗流涌动在这里被完全释放。音乐一次次推进,来自不同支干的江水逐渐汇入大海。有的海水被浪推回岸边击打在岩石上,一波未退另一波又已推进;有的则歇斯底里,历经千山万水,终与众多“兄弟”汇入大海,肆意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