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95期 《蝶式筝》

弦谈第95期 《蝶式筝》

2017-05-04    07'19''

主播: 中国古筝网

1146 19

介绍: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在各地林立,从乐团需要出发,各个乐器需要统一在十二平均律,以便各乐器自由转调。筝因为是5声音阶,也没有半音,因此常常无法与大乐队合作,研制性能优良的转调筝就成了专业音乐院校与古筝专业人员的主要课题。陆续的,一些有抱负的专业人士研发了各式各样的转调筝,但都因为存在不同的缺陷,均没有持续受到关注,逐渐淡出了视野。 在1980年,文化部科技局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文化产品改革成果的鉴定会。筝界前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老师的何宝泉先生,带了他设计的“蝶式筝”,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资料去北京参加了这次鉴定会。最终,在古筝改革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器乐改革获得的最高奖项。 “蝶式筝”的改革胜在什么地方? 蝶式筝的原理是在保持传统古筝的特点和沿用原有演奏技法的前提下,以十二个半音编制排列音位,使筝可以做到不调筝琴弦和筝码,直接转调。他的形制为,在筝体的中间设立一条岳山,左右两侧各有一排琴弦,交替经过,通过补加音位,形成了拥有十二平均律的中国改革乐器。蝶式筝共有四个八度,49根琴弦,因为形似蝴蝶,所以称为蝶式筝。 蝶式筝拥有十二音,因此演奏类似《天鹅》、《巴赫平均律》等七声音阶作品和多变化半音作品都是成立的,它为筝乐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下面大家听到的是圣·桑创作的《动物狂欢节》中的一首——《天鹅》,原曲是大提琴独奏钢琴伴奏,现被移植到蝶式筝上,演奏者是青年古筝演奏家叶思阳。 蝶式筝的优势是不可否认的,却也存在一些阻碍它发展的问题。十二音排列是蝶式筝的优势,但它使一些演奏者产生误解,认为蝶式筝演奏其他乐器的作品都是无障碍的,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移植各类乐器的作品。而专业的蝶式筝原创作品虽有,却不太多。符合时代气息的作品及种类也不够丰富。一件乐器需要发展,好的作品是极其重要的基础。 文章参考:孙文妍,《何宝泉与蝶式筝》,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