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居住地--新疆,地处中亚腹地,是丝绸之路多条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吸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可谓得天独厚。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父”的木卡姆音乐,便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它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疆多种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2007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新疆地区流传的木卡姆艺术是对《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等多种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总称,它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以音乐结构为主导的综合性文艺形式。喀什《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各地区所有木卡姆中,最丰富的一种。它的全套有150多首歌曲、歌舞曲,72首器乐间奏曲,每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四小时。我们今天说到的这首作品,便来源于《十二木卡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作品,不仅是木卡姆传承过程中在筝乐上的成果,也是作者李玫为了对“西来说”做出的回应。郭若沫先生曾经说:“本来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几乎始终是受着外来的影响,中国所固有的乐器不外乎磬、鼓、䈁、钟几种,连琴瑟都是外来的.....。”对于这种说法,杨荫浏先生持反对意见。丝路音乐的流向问题,至今在国际上都是方兴未艾。
李玫也对“西来说”持保留意见,她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但她觉得仅撰文不足以证明音乐的流向问题。便与作曲家 周吉、绍光琛共同创作了第一首木卡姆音乐的筝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在唐朝古筝是否可以演奏龟兹乐,如今又能否演奏木卡姆音乐等问题。事实证明,由筝演奏木卡姆音乐毫无障碍。甚至古筝“以韵补声”的特点,让木卡姆中出现的“活音”,也就是旋律中出现的1/4音程和游移音,演奏起来游刃有余。这种初次聆听,总有种“按不准”或者“没调准”的感觉,但正是这种钢琴缝里的音,才是维吾尔音乐的魅力所在,也是这首作品令人欲罢不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