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和大家共度一百七十多期节目,《弦谈》将在第一百八十期时和大家做一个阶段性的告别。在接下来的几期节目中,我将会和大家一起重温曾经与我们产生过交集的音乐。三年多的时间,节目已经深深嵌入我的生活,不知道对于你们来说是怎样的存在。首先要非常感谢陪我一路走来的听众,因为你们的支持和存在,让我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一直充满动力。 节目开播时,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做最有态度的播客。现在回过头看,距离最有态度尚需努力,但大多数节目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在有限的文字和话语中,希望能将那些与我产生共鸣的作品分享出来,让你看见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弦谈》开播之前,码字对我来说是一件令人发怵的事情,如果说问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份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开始这件事情?因为我希望让自己和古筝的交集多一些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古筝的传播多一种可能。所以特别感谢古筝网给我这个机会,在压力之余,尝试和探索激发了我更多可能。 今天的节目,将和大家回顾曾经欣赏过的几首传统筝曲。希望你们再次听到它们,能回到记忆深处,亦或产生新的共鸣。 《平湖秋月》:老物件的滋味(超链接)看多了时兴的北欧和新式建筑,觉得老房子很耐看、有温度。音乐也是,什么都得听,现代的听多了,换个耳朵,听点儿古朴的,所以就想听听老曲子。《平湖秋月》广东音乐,写的是杭州西湖,原曲是粤乐作曲家吕文成先生根据粤曲《醉太平》创作的,由高胡主奏。 在众多演奏家中,找到了一首筝和胡琴的版本,是项斯华老师演奏的,初听以为是男性演奏者,很沉稳,不同于胡琴的婀娜多姿,这版筝曲听起来有些风度翩翩。能够听到左手清晰的雕琢,加花,以及与胡琴的呼应,和在一起,觉的刚刚好。 《雨溅海棠花》:潮筝专题节目——许守诚《雨溅海棠花》(超链接)现今演奏的潮州筝曲主要来自于潮州细乐或弦诗乐。除此之外,古筝也用于潮剧的伴奏,潮州筝曲的订谱便有一部分来自潮剧,只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而潮筝传人之一的许守诚先生曾经在潮剧团工作过,因此由他订谱的筝曲都来源于潮剧。 由许守诚先生订谱的《雨溅海棠花》,活五调,这一调式也是他本人最钟爱的,他觉得活五调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哀怨、悲情”的气质,更加能够打动人。 《婆罗门引》:陕西筝曲系列三·婆罗门引(超链接)西安鼓乐是流传于西安地区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被称为“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等。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 由冯亚兰译谱、魏军改编的古筝二重奏《婆罗门引》,是唐教坊曲。据史料记载,唐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向唐玄宗进献了《婆罗门曲》,引得唐玄宗欢心,唐玄宗将此曲稍加润色后配以歌词,遂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吸收了西域、中亚、尤其是印度等外来文化,一些外来文化融进了隋唐传统文化中,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以《婆罗门曲》为代表的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被宫廷吸收并演奏,保留在西安鼓乐中,流传至今。 《寒鸦戏水》苏巧筝:潮筝《寒鸦戏水》历经时代的变迁,见证不同时期的人情世故(超链接)《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的真实含义已很难知晓,但三段诗所传递的带有追寻却又似乎在徘徊的情感,旁人多少可以感受到。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回环的语言形式,以及委婉悠长的深厚意味,不正和我们的传统作品一样?没有“一句道破”的爽快,但含蓄的情感,在呢喃软语间慢慢渗入皮肉之中,感染着听众。 潮筝传人苏巧筝用钢丝筝演奏的《寒鸦戏水》,在传承父辈音乐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变化,句子在高低音间似有对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铁马吟》: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声响清脆,叮咚入耳(超链接)山东筝派代表人物赵登山老先生创作、演奏。铁马,非金戈铁马。此处的铁马,是指挂在庙庭屋檐下的铁片,风吹则相击出声。类似风铃,声响清脆,叮咚入耳,让人打个激灵,却又心生安稳。铁马之下,修行者端坐,吟诵佛经,祈福世人平安。 赵老先生的演奏,则是对这首作品的最好阐释,分寸感极好,不紧不慢,却又不失分量。这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文化熏陶,以及不断打磨,才可以做到吧。 《散楚词》:客家筝中的中原血统(超链接)说起客家这个族群的形成,比较笼统的说法是中原移民南迁,在当地落叶生根,他们的文化也随之迁移,与当地文化融合。客家筝,也叫汉乐筝,我们把它归为南派音乐,但即使它落户南方,它内含的北方音乐质朴韵致,以及北方古雅文化精神,使它区别于广东本地其他音乐。正如客家话,本是中原雅韵,迁至南方后受当地方言影响,有了一些交融,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客家人对客家的血缘关系、客家文化都有一种认同感,不管历史学家作出多少论证,证明客家人的共同体是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结果,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客家人执着认同古老的中原故土、中原祖先、中原文化。这些崇拜和思念之情,贯穿于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