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黄河绝唱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王运涛
主持人: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读唐诗就不能不读李白杜甫。读李白,就不能不读他咏唱黄河长江的诗歌。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养育历代炎黄子孙的父亲河与母亲河。唐代天才诗人李白为它们歌唱,留下了光照诗史的杰作。在李白的眼里,黄河就是父亲河,长江就是母亲河。在我的眼里,诗仙李白就是大河之子。
旁白: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岁月是在长江流域度过的,他在黄河流域行居的时间很短暂,所以李白写黄河的诗远少于写长江的诗。
主持人:
李白写黄河的诗,虽然远少于写长江的诗,但内涵却也丰厚深邃,且有较多的名句脍炙人口,千秋传诵。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捧土尚可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如丝天际来”、“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等,意象惊人,气魄宏大,内涵丰富,概括力强,易记易诵。不少文学史家都认为:
旁白: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李白的黄河诗与长江诗各有千秋。长江诗抒发他对母亲河的思念爱恋,叙写他在江中的旅行娱乐,表现他遭流放与获赦乘舟江上的不同心境。而在他的黄河诗中,如“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那种比较柔美秀逸的意象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激情澎湃、气势奔腾、雄奇壮阔,他是把黄河看作具有英雄气概和巨大力量的父亲来描写的。
主持人:
李白与黄河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只要一相逢,就会为他崇敬的父亲而激情喷薄,创作出充满崇高感、庄严感、悲壮感并时带神秘感的诗篇。这些诗中的黄河意象,多是整体的、雄奇壮阔的、万里奔腾的;由于常用比兴寄托,隐喻象征,也就更多奇特惊人的想象和夸张,给予读者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与巨大的心灵震撼力。
旁白:
李白渴望在政治上建立盖世功业,一度西入长安求仕,结果是大失所望,愤懑而归。于是写下名篇《行路难》三首,第一首就写到了黄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持人:
在这里诗人用“黄河冰塞川”与“太行雪满山”两个意象叠加,险峻冷酷,凛凛生寒,相互映衬,为他感受到的坎坷仕途与艰难人生作了精彩的隐喻,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在黑暗现实中碰壁的悲愤。但他对未来仍充满幻想,自信总有一天可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旁白: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不久因朝中权贵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名义被迫离开长安。此后,李白赋诗倾诉人生失意、报国无路的诗歌,多以黄河做比兴寄托的意象。如《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主持人:
在这首诗中,动荡缈远的景物画面,融入了诗人苦闷、迷惘、不平的心绪。在“路远西归安可得”的喟叹中,饱含着诗人希望破灭的无限哀伤。然而,极自负又极自信的诗人决不消沉。他在诗的结尾说:“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仍坚信会像高卧东山的谢安那样,不久将被请出山,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
旁白:
天宝三年,李白还写了一首《赠崔侍御》,妙用黄河鲤鱼的意象,寄寓他重思振作的雄心: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倘相因,更欲凌昆墟。
主持人:
在这里,李白以一条因点额(碰到石头)不能登上龙门的鲤鱼,喻指自己被朝廷放归的遭际命运。这首寓言诗表达了李白不甘于做碌碌无为的凡鱼,决不放弃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黄河鲤鱼跳龙门故事的象征意义,使这首诗闪射出神奇浪漫的光彩,诗味浓郁。
旁白:
上元元年(760),诗人已60岁,在经历了蒙冤入狱,长流夜郎等九死一生的大灾难后,仍渴望为祖国效力。他写了《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七:“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主持人:
明代朱谏《李诗选注》评注云:“黄河,喻朝廷也。(李)白有愿仕之心,而无引荐之阶,作此诗以自叹。”前诗以黄河鲤鱼自比,此诗却用黄河比喻朝廷,也可见李白的黄河诗比兴寄托的意象与内涵都是灵活变化的。
旁白:
天宝二年(743)李白供奉翰林期间,曾作《塞上曲》诗有云:“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天宝十载(751)八月,朝廷内外,都盛传安禄山阴谋叛乱。李白深为国事忧虑,毅然北上塞垣探看虚实。他在《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诗中写道:“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主持人:
李白有关黄河的诗歌,还以多种体裁和表现方法抒写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前面“转战渡黄河”一诗,表明只有制止侵略才能赢得和平。后面诗人鸣鞭走马渡黄河向沙漠深入虎穴的情景,生动刻画了诗人为了国家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耻作荆轲临歧洒泪的英风豪气。
旁白:
天宝十一载(752)冬,李白作《北风行》,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两句,以大胆的艺术夸张为人熟知,但结尾一联“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意谓黄河的滔滔洪流,可用捧土来阻塞,而思妇之怨恨,却如北风雨雪,难以遏止。
主持人:
这两句是思妇的呼喊。黄河可塞与风雪难裁这两个极度夸张的喻象一正一反,强烈深刻地表现出她绝望的悲哀,令人惊心动魄。
旁白:
乾元元年(758)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与宗氏夫人分别。诗人悲愤填膺,创作了《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被发之叟狂而痴……公果溺死流海湄。……
主持人:
李白这首诗开篇就描绘黄河决昆仑、触龙门、咆哮万里,接着又写洪水滔天,帝尧嗟叹,后半部分写披发之叟渡河溺死等,李白用隐喻方式反映那场震撼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并且抒写了他不幸蒙冤入狱流放的悲剧遭遇。然而,理想抱负总是得不到实现,使李白愈益感到时光疾逝、人生短促。于是,他就营造黄河奔流入海的意象来比喻人生如寄的苦闷与焦虑,这方面最有名的诗是《将进酒》:
旁白:
李白《将进酒》开篇四句,简直是家喻户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主持人:
两个“君不见”领起的四个七言句,如银山雪浪,突兀而起,排比而出。感情激越奔放,黄河之水从天而来的比兴之象,与诗人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赋象,都是惊人的极大夸张,它们互相映照衬托;笔墨淋漓酣畅,语言自然明快,毫不雕饰;音调节奏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只有旷世天才,才能写出如此强烈震撼又深长感染人心的奇句。
旁白:
李白在《赠裴十四》诗中写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一联,意谓黄河之水从天而落,直奔东海,万里波涛都倾泻在他的胸怀间。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同自由逍遥的大鹏、腾风凌云的天马、不与群鸡为伍的凤凰,都是李白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意象。它们极鲜明地显示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与人格个性,强烈地表现出盛唐的时代精神。在激励后人乐观进取,启迪后人思考社会人生等方面,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
主持人:
在李白的笔下,黄河与他一样胸怀宽广,志向高远。在他看来,黄河是有生命和灵性的父亲,黄河与他的诗心是相通的。在李白之前,没有如此雄奇壮美的黄河诗;在李白之后,杜甫、白居易、李贺、韩愈、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辛弃疾、元好问,直到清末的龚自珍等伟大的诗人、词人,也都没能写出可与李白诗媲美的黄河之歌。他们没有赶上盛唐时代,也缺乏李白的天才。因此,李白的黄河诗堪称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