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继承者汉景帝的阳陵,距离霸陵35公里,到目前为止,汉阳陵墓地只进行了八分之一的挖掘,阳陵占地面积有二十多平方公里,按照汉朝人推崇的事死如生的观念,整个陵墓再现的是汉景帝生前的生活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景帝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个诸侯联合反叛,反叛之初,景帝为了安抚作乱的诸侯王,腰斩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但诸侯王继续进兵,景帝不再妥协,很快平定了叛乱。
邬文玲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表面上他是很宽厚的,但实际上他内在也有比较刻薄的一面,他有一点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点不择手段,实际上就是说也有人认为,那个景帝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难道不明白诸侯王的那个要清君侧、诛晁错是一个借口吗?,我就认为就是有些认为他肯定知道,但是呢我觉得这个晁错就是说过于强硬,然后呢他可能觉得也可能对自己的那个政治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就借机把他给除掉了。
平乱之后,东方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景帝却没有掉以轻心,他加强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剥夺诸侯国君自治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
邬文玲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呢,使得这个诸侯国的这个实力就大大地消减,到最后呢就跟一个,大概它的地位就相当于一个中央统辖的一个郡。
汉阳陵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做一项重复的工作,修复汉阳陵出土的文物,虽然墓地只挖掘了八分之一,但是挖掘出来的文物数量品种繁多,仅仅这些文物就要工作人员花上百年的时间去修复,主持文物修复工作的是汉阳陵博物馆馆长侯宁彬。
侯宁彬 陕西省西安市汉阳陵博物馆 馆长
侯:这两件东西呢是汉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的两件农具,这个东西呢叫做铁铧,是用在铁犁顶端的一个铁制的工具,这件东西呢叫铁叉,是用在铁锨顶头的一个工具,那么汉阳陵除了南区从葬坑之外,还有其他陪葬墓园,遗址里出土了很多这种农具,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文景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对于诸侯王,景帝虽然采取强硬手段,但是在治国的策略上,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清净无为,轻徭薄赋,景帝即位当年就免除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为后代所继承,第二年,又下令将男子服正役的年龄从十七岁提高到二十岁,在年成不好的时候,还下诏不接受郡国贡献,降低皇宫饮食标准。
侯宁彬 陕西省西安市汉阳陵博物馆 馆长
侯:这三件文物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出土的三件文物,这个大的叫做铁钳,是套在脖子上的,两个小的叫做铁锭,是套在脚脖子上的,说明当时刑徒在劳作的过程中是带着刑具来劳作的,那么西汉初年,曾经有一种刑罚叫做肉刑,就是在脸上刻字,割掉鼻子,断足,那么到文景时期,把这种刑法进行了减轻,也就是,如果有这种肉刑,要让一部分刑徒丧失了劳动力,同时也丧失了他们改过自新的一个机会,文景时期通过对这种刑法的改制,一个是提升了社会的劳动力,另外一个也给一部分刑徒带来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减轻刑法方面,景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前元元年和前元六年,景帝分两次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减轻了笞形,使肉刑的废除真正对百姓有利,他又废除了残酷的磔刑,改为较为和缓的弃市,在判案上,景帝强调疑罪从轻的原则。
这是198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的《奏谳书》,它记录了秦及汉初一些疑难案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疑难案件,或者被告人不服的案件上报主管部门合议的制度,景帝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他在中五年(公元前145)下诏,痛斥不法官吏,循私枉法,结党营私,以执法苛刻为明察,致使无罪者蒙冤,有罪者横行,命令自此之后,凡有疑问的案件都要上报,进行合议,后元年再次下诏,进一步明确疑案先交给主管部门合议,如果主管部门仍不能定案的,移送至最高司法机构,廷尉,进行终审,强调治狱者务先宽。
陈新岗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陈:就是尽量不与民争利,把财富放在民间,这是中国经济史当中两个主线,一个是与民争利,一个是无为,不与民争利,而文景二帝他们实行的政策,仍然是贯彻了汉初的这种政策,无为政策,尽量不打扰农民,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尽量那么不对农民进行更多的兵役的这种征发。
文景时期一系列惠民措施,博得后世的一致称颂,据统计,文景时期共颁布了八次大赦令,文帝、景帝的谥号便因其政绩而定,谥法称,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
从西汉王朝成立,到汉景帝刘启病逝,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一年,汉初残破萧条景象一扫而去,城乡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贮藏了大量财物,国库的钱数以亿计,因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数都没法数,太仓堆满了新旧粮食,有的因没有地方放,只好放在外面,以致腐烂不可食,街巷中到处都有马,田间更是成群遍野,那些乘母马的人都被瞧不起,地位卑贱的看门人都吃上了梁(?)、肉,为官作吏的,因无事可做,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重犯法,以行义为先。制作一件素纱襌衣花了王继胜十三年时间,迎来一个盛世得需要几十年,几代人,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他们共同编织了文景之治这件垂范后世的“素纱襌衣”,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
邬文玲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这几十年的统治之间,他们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那么这个政策的延续性呢,实际上也是无为而治的一个最好的体现,不是朝令夕改,那这个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这种社会的安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国富民安,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臣民老百姓都很满意,就是对这个社会的认同,就是认可度比较高,也是对比如说对统治者的认可度比较高。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治世背后,却掩藏着重重危机,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确是一扫秦末的残破凋敝,出现了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盛景,然而,诸侯王和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王朝梦魇般的劲敌,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北方的骚扰和挑衅,新兴的汉朝无力与匈奴大规模长期征战,只有采取和亲与安抚,然而怀柔只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宁静,却无法保证长治久安。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卑辞厚币,从此变成金戈铁马,武帝的雄心和大汉的铁骑横扫草原,匈奴人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西汉历史也掀开了烽烟四起、波谲云诡、威震海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