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老思想能够满足汉初经济残破情况下休养生息的需要,但武帝君临天下之时,经济已经繁荣,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改弦更张已势在必行。汉武帝看中了儒学。
即位伊始,这位少年君主便显现了超常的才略和胆气。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岁首十月,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他要将天下贤才尽数招揽到朝廷,辅佐他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接着置五经博士,加强儒学宣传。
丞相卫绾见机行事,上奏请求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马上得到武帝许可。此举显然非同寻常,意味着汉王朝统治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
不久,卫绾因病免相。武帝趁机进行人事调整,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和王臧均委以重任。窦婴、田蚡的外戚身份固然惹眼,但四人均崇尚儒学才是这次调整的关键。
果然,他们很快便将儒家主张的建明堂、行巡狩、改正朔、易服色等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事情尚在酝酿之中,便遇到强大阻力。阻力来自太皇窦太后。
【采访】窦太后是景帝母亲,武帝祖母。窦太后很少干预政事,唯有对尊崇儒术这件事十分反感。史称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悦)儒术”。武帝和大臣要尊崇儒术,贬黜百家,自然担心窦太后会反对。于是赵绾建议,索性不向窦太后所在的东宫奏事。窦太后闻知大怒。
年纪轻轻的汉武帝便知道韬光养晦,在这件事上,他并未与祖母窦太后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忍让,他顺从祖母,将赵绾、王臧投进死牢,罢免了窦婴、田蚡,并进一步屈从于窦太后的拨乱反正:新调整与任命的官员大都恢复为清静无为式的人物。历史正在走向复辟。
治国思想的首次改弦更张以汉武帝的惨败结束,但这次尝试极大地刺激了儒学的发展。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窦太后其实已无法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黄老被黜势在必行。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身历四朝的政治老人窦太后寿终正寝,至此,汉武帝长达六年的政治“禁锢期”宣告终结,属于刘彻的时代终于到来。他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了。
广袤的冀中平原上有一个景县,县里一个广川镇,镇里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大董古庄村。这就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故乡。董仲舒曾经从这里走出,最后回到故乡终老。
(此处最好设计一个采访场面,采访董仲舒故里的有关人物对这位大儒的看法。)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汉武帝与大儒董仲舒之间,有一段被后世传为美谈的三问三答。董仲舒向武帝提出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欣然采纳。
【采访】董仲舒年轻时十分用功,在家读书,据说三年中眼睛没有往园子里看过一回。他研究儒家经典《春秋》很有学问,景帝时做了朝廷的博士,收了很多学生,据说有些连他的面都没见过。在文、景时代,儒家学说并不吃香,武帝尊儒,董仲舒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
确定儒家治国理念的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此,武帝必须采取更多的举措。
裁抑相权,设立“中朝”,直接听令于他。这样,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成了“外朝”,立君、立储、立后、赏罚、选举、民政、食货、法制等决策权,全部转移到“中朝”官手中。
重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登基伊始,武帝便下令重修律令,强化御史大夫职权,增设机构,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汉书》中立传的酷吏计14人,武帝一朝独占9人,再加上“酷吏魁首”张汤和杜周二人,武帝朝酷吏达11人。官吏动辄触禁,量刑偏重,往往处以极刑。
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硬件设施,表现为对皇宫的武力保卫,武帝为此设置了七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