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水》的英雄主义
一曲《流水》,从冰雪消融,化为欢腾的小溪,后汇入万里江河,过高峡,出平湖,唱响寰宇,激荡心灵,历来各家题解,皆不外乎“拟写自然”。但诚如顾梅羹先生所言,“洋洋乎流水”,其定另有弦外之音,弹琴之人断不可局限于单纯地模拟“水势”。然而,更深层之内在究竟是什么?顾梅羹先生并没有为我们开示,只留下各人猜想,令我辈望洋兴叹。
胡老师演奏的《流水》,尤如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每次听她的演凑,我都情不自禁地感动与激动。动人之处,并不仅限于第六段“七十二滚拂”的激浪奔雷,也包括二、三两段泛音的纯真和欢欣,以及七段以后的平和与宽转。甚至当第一个音符响起的时候,就已经令人化身为一滴水。一路东行,一路做梦。那些清纯的梦、安然的梦、狂悖的梦。向着那广阔而自由的天地,义无返顾地奔流而去。所以,我总以为《流水》就是这一路人生的历程。滚滚激流下,奔腾不息的是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顾梅羹先生说,《流水》首段作引,一涓、一轮、一滚拂、长锁振起全曲水流之势,虽短短三四句,而飞扬动荡,一脉千浔的形貌已隐隐具于指下。这是从琴曲的结构上来理解。而从音乐意象的角度来讲,依我之见,首段应为“破冰”。第一小节,托、勾、擘,冷静、干净,如冰裂。第二小节,退复,如内在的融化,宜滞缓。第三小节,急轮七弦七徽,再上五徽六分急猱,如冲破寒冰封锁,泉涌而出,其后化为涓涓细流。此三节,简练、生动、写意、传神,若春之苏醒,开篇即摄人心魄,不愧为全篇之纲领。
接下来,二、三两段的泛音,轻灵、欢畅,如纯真童年。关于此两段,顾美羹先生也早有精辟论述。其在《琴学备要》中指出,运指须简净轻灵,如山谷小溪、瀑布飞泉,潺、湲、滴、沥;飞、溅、迸、沸。其实从旋律的发展来看,这一个个轻灵欢快的泛音组合起来,还别有一种洒脱和不羁。左手名指与食指,交替于四、五徽,或一、二徽之间,双线互泛,并列发展。把一个自由无拘、心无挂碍的孩子,蹦蹦跳跳、左顾右盼;过丛林、出幽谷;时而跃上草叶,贪恋阳光;时而又飞身悬崖,化身为水雾、为云雨、为彩虹的烂漫场景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感慨,原来所有纯真的梦都没有定格的路线,而透彻的眼眸、干净的内心,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
在二、三段的泛音交替中,第二段第十三小节(据《天闻阁琴谱》喻绍泽先生打谱谱本),自“散勾五弦后挑七弦五徽,再上四徽四分接泼剌”起,至十七小节,“勾一弦五徽六分接猱”止的一小段走音,始欢欣雀跃,洋洋自得;继而经由“退复”和“二上”的处理,又归于舒缓和从容。此处走音夹在前、后两大段泛音中,却极为抢眼,如丛林老树中一朵明媚的浪花,生动传神。堪称全篇第一个小高峰。而第三段的最末两个小节,则是场景的转换和情节的过度。 “115511”,大跨度的欢唱,仿佛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目送着纯真欢乐的小水花,跑完最后一程,继而轻轻一跃,即成莽撞少年。
四、五两段,大量“进、复、退、上”的走音运用,自由,舒展。此刻,远山已成背景,冰封已为往事。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富绕、宁静、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可能正是那个三月,“春江水暖”的小河,在和煦温柔的阳光下,懒洋洋地淌着。两岸是沃野千里。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在喜悦的春风里,翻动着金色的浪花。远处是依稀的薄雾、袅袅的吹烟;近处是忙碌的蜜蜂和悠闲的小狗。这迎面而来的,大片大片的美好春光,簇拥着走出山林的孩子,一路向前。一切皆是新奇,一切充满生机,步伐也不由得变得自信而轻快起来。因此,此两段的按音总体上宜肯定、饱满,取音明快而富有激情。进、复、退、上之间,抵达音位时宜略带腕力(微有“撞”意),以使节奏抑扬顿挫、轮角分明。而每一乐句末的走音表现则宜舒展从容,仿若“一程山水一程看”后的欣然慨叹。唯其如此,方可显出风华正茂之少年形神来,也才合了孟效那句“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千古吟咏。
细嚼此两段,亦有几处精彩细节不容疏忽。其一是第四段四、五小节的过度与衔接,情绪轻快自得,生动传神可与前述第二段第十三小节的“拔剌”与十四小节的衔接相媲美。但该处与第二段相比,不仅节奏紧促,而且弦位跨度大,要想衔接自然流畅并不容易。唯有手未到,心已到,以心控手,反复操习,方可得之。其二是第四段第十三小节的“背锁”,在经历了前面几个音节,相对平和舒展的铺垫后,即将转而走向一个小的高潮,转承起合,手法宜重,情绪宜激烈。其三是该段第十八小节的“散挑五弦”,和第十九小节的“散挑六弦”,情绪发展直接承自前述十三小节的“背锁”和十六、十七小节的两个“撮”,激情暗涌,宜抢入。其四是第五段第七至九小节,与前三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滚滚激情,蓄势待发,亦是内心暗藏波涛,触之即发的精彩之处。其中,五、四、三、二弦的“历弹”宜重、宜急促;一弦下至徽外宜“长注”“重注”;紧接左手“绰上”宜婉转,而与之应答的右手“勾、剔”则应轻盈明快。而第五段第十小节至末的最后一个乐句,则是激流奔涌前的最后一次欢唱。理想就在正前方。仿佛预感到了即将投身其中的壮阔山河,而欢欣鼓舞,情绪高昂。
第六段过高峡,出平湖,激流勇进,摄人心魄,即是张孔山老先生的呕心之作—“七十二滚拂”。其奔腾的意象、雄浑的气势;开山裂谷、勇往直前的精神,成就了“蜀派流水”的精华。但其内在之丰富、胸怀之博大,却绝非“激浪奔雷”四字可以简单概括。胡老师说,“流水”至此,最忌“狂滚乱拂”,指下一团暴响。对此,我深以为是。水乃智勇双全之物,具至柔至刚之性,行事当有谦谦君子之风。即使身处千军万马过一夫当关之境,亦应沉着有序,而断不可争流泛滥,否则就要涂炭生灵,而失之“暴唳”了。
我是长江边长大的孩子。常常去江边观水。除了夏天涨水的混乱以外,多数时候看到的“大江东去”,都是宽和而平静的。即使是“峡江”段的流水,也不例外。但我深知,平静外表下的处境却未必没有波澜。江底潜藏着无数的暗礁,漩涡之下是激烈的抗争。所以,“流水”看似不动声色,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与命运的搏斗;看似顺从,却总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流水,不仅只是“水”,亦是一团燃烧的烈火。
所以,我也非常喜欢胡老师对“七十二滚拂”的理解和表达。左手自四徽顺流而下,又转身而去,继续东进,是坚定、沉稳而平静的主线。右手大、小滚拂交错、由轻而重、由远而近,快速“摆猱”之后又渐行渐远,是漩涡纠缠,波涛汹涌的暗线,亦是人生的历炼。在这激流涌进的行进中,有一点值得高度重视。那就是“七十二滚拂”不是力度与速度机械呆板的“暴响”,而应师法自然,遵循“流水”的法则。
也曾经去峡谷里看过很多流水的形态。在流动的行程里,“水”的气息亦是有紧有松的。闯险滩而激进,越长洲而徐缓。所以,“滚”如“走”,是“排浪”;“拂”如“闲,是“放滩”。“流水”就在这“排”和“放”的过程中涌动向前。
细品“流水”,“洋洋乎”三字早已道尽个中精髓。也唯此三字,可以概括、可以凝练,可以当此博大与丰富。张孔山老先生,如不是深受“道教”遵崇自然思想的影响,恐也难抒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长歌来。
接下来的七、八两段,是历经洗礼、理想实现后的畅快淋漓。总体应如欢歌,但亦有起伏。七段的起首,紧接万水千山、过尽千帆后的平静,节奏应是安然而宽和的。其中亦不泛六至十三小节这样的小小的欢唱。而第八段,随着音位的走高,情绪也明显变得更加欢快。尤其是如第二小节“七弦七徽上五徽六分的抹挑分开”,更是应体现出一种突破自我后的自信与自得。而自本段十四、十五小节开始,又转入一种对过去岁月的沉思。再度的“滚拂”与“长注”,体现出对曾经所历经的雄山、险滩的追忆。所以相对于第六段,要适度的轻柔舒缓,仿佛在梦里一般。
第九段的一至四节,承前启后。“打圆后长下徽外”,是对过去的完全总结。第五节开始,情调一转,仿佛人到中年,整理行囊。把那些放不下的执迷统统放下,把那些流金的岁月好好珍藏。然后做好了准备,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时间的洪流和人生新的征程之中。
第十段,泛音简练收尾,意犹未尽,让人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
一曲《流水》,一路走来,又一路东去,令人无限感动,又无限感慨。生活中的我们原都是些小人物,但却因为梦想而变得伟大。
中央3台曾播放过一个经典的片头广告。穿着红花棉袄,扎着两条小辫的少女,在冬天的荒原上,自由地、旁若无人地跳着自己的舞蹈。在广袤的天地中,她旋转着,就像寒风中飞舞的雪花一样,孤独、渺小,却一路舞进了大都市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震撼的文案,令我至今难忘。
类似的作品还有,吴扬文先生为“科尔士皮鞋”创作的广告语—“有梦想就去实现”;舒婷的“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地却很大很大”;以及罗伯特•贝尼里出征的“武士”、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
万里长河,就犹如坎坷心路。冥冥中,我们仿佛听到远方的召唤,就再难抑制,而一路血脉奔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acc8c0102vkck.html
人间雨琴禅
2007年5月30日
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