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拴心中的诗情,除了爹妈给的那一部分,我认为应该感谢他所从事的两个行当。一个是他前半生的大夫职业,第二个就是他后半生的地学生涯。
虽然是瞎猜的,却相当有根据。
我曾经对学医有过梦想,看过一些医书。高中时学校搞开门办学,分了许多班,其中有个农兽班,可以学兽医,兽医也是医,便报了这个班。但老师硬把我放到文科班,生生地毁了我的兽医梦。若干年后,只要在书店见到好的传统医书就买。有一次买到一本中医古书,打开一看,倒像本诗集!才知道古代的医书,常用韵文。什么四言、五言、七言,还有词,几乎是顺手拈来。比如以四言韵文为主的《医宗金鉴》,还有《汤头歌诀》,更是为大家所熟悉。
中西医结合的胡红拴,看的祖国医学书籍,肯定比我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难怪那些老郎中一个个都仙风道骨,原来都是被古典医书里的诗词熏染出来的!
好了,也被医书里的诗词熏染得差不多的胡红拴,却把他的大夫职业丢到一边,钟情起名山大川来了,甚至连名字也改了,改成山夫。到了地质学会,就和坐诊大不一样了,他要走出门去,他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到名山大川里一走,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我曾教过高中历史,讲到长城的时候,为了增加从未见过长城的学生对长城的美好印象,我把报纸上看来的小幽默用上了:一个粗陋的男人上到长城,忍不住诗兴大发——啊!长城,你真他妈的长……把学生逗得嘎嘎大笑。如果站在长城上的,是个被古诗词熏染过的儒雅男人,那么他的诗兴,就会像他看过的病人一样,发的是高烧了;也会像他给病人挂的盐水一样,汩汩地流淌了!
也曾和胡红拴一起去过梵静山,去过五大连池,去过八大山人,走着走着,他会停下来发一会儿呆。别以为他是在痴迷哪个从眼前飘过的美女,那不是的。他有个很娴淑的妻子,他更有个很优雅的女儿。我曾在他家坐在红木沙发上喝过这丫头亲手制作的咖啡呢。那么,胡红拴停下来发的哪门子呆呢?如果你猜不出他为何发呆,那么你就是个呆子了——他来了灵感,他是在心里写诗。
去过婺源的人很多,广告上说了,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可是,好看是一回事,写诗又是一回事。那些世世代代住在婺源的人,有几个写出了诗呢?我也去过,我就没写过。于是就特别想看看胡红拴是怎么写婺源的。
一步一步,
丈量过了那个传诵已久的故事
背负的行囊
捡拾着古人遗落的信息
青山绿水
如方块汉字的恣意铺陈
粉墙黛瓦
将油菜花燃烧后的清香
放飞在惬意的眼神里
看过去,这首《婺源归来》是写婺源,一点没错。但又不是表象的婺源,不是肤浅的婺源,而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婺源,一个浸染过唐诗宋词的婺源。包括另一首《婺源李坑》,胡红拴绝不停留在景物的抒写上,他透过最美的景物,看到的是婺源的文化。这当然也体现了他这个读过古诗的中年男人的特色,绝对是那些少男少女们轻飘飘的笔下所无的东西。他不呻吟,不做作,实在被美景诱惑得难受,他就老老实实地招供:我这支拙笔/如失去镜头的相机/只剩下心间/镌刻的密码(《婺源李坑》)。
黄果树瀑布、永定土楼、鼓浪屿、张家界,他去过的这些地方,我也去过。去过了,心里就有底了,他写得好不好,骗不了咱们。
无需一切华丽的服饰
无需
所谓的
绿叶的陪衬
一切多余的
统统抛去
用最原始的形式
让大自然的
箭雨风刀
恣意地雕刻
你质朴的
火热的肌体
这首《张家界》的妙处,就在于作者不但发现了大自然的独特,还寓于了深刻的哲理。张家界是静景,宜于思考,胡红拴自己穿着得体的服装,背着相机,迈着方步,款款地走在山路上,看着这些远远近近的奇峰怪石,便感叹起这些裸露的肌体来。
而当他有些惊愕地站在黄果树瀑布前,他的血液显然也在肆意奔流:你是风/骨子里早已融入风的神韵/你是雨/血液里畅行着雨的风帆/你大美的词汇/已化为水墨狂草/镌刻在欧亚板块的心尖(《黄果树瀑布》)。在这儿,胡红拴不再故作高深了,他被这宏大的场面震撼了,瀑布体中的每一个水滴,都实实在在地打在他那颗50多岁的男人、20多岁的心尖上了。
在第十六章《东南西北》里,基本上就是胡红拴的“山”歌了。他写这些名山,更不去描摹山景。甚至在21行之多的《黄山》中,他只是写了他自己的一份心情!《邙山》也只是写了他的一点感悟。这样一来,就让这本科普诗,更多地有了纯文学的味道了。
作为曾经的医生,胡红拴的诗里免不了总会有一股苏打水味或汤头歌味。这些味道来自《地球语汇》的第十九章《绿色的故事》。
《生姜》是“菩萨心肠/用血肉惠及人类的五脏/增强血液循环/温暖世人心房/发汗解毒/是你献给人们最伟大的思想”。《 大蒜》是“晶莹脂满身肥/犹如莲花宝座/输出大爱福气/味辛辛/醉眯眯/幸福你给予”。《 小白菜》是“行气祛瘀/将捣蛋的废物胆酸祛除体外”。这些“萝卜青菜”,看起来好像和这本“地学诗”关系不大,但我们不要忘了,它们可是生长在地球之上的哦,题材并没有“跑偏”。而且,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地球健康了,才会有这些“绿色的故事”产生。这些有形象、有意境、有功能的咏物诗,拓展了作者的写作视域,让他的诗作题材宽阔起来,同时,也让读者在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体味他的写作功力和表达方式。
在第十八章《喃喃石语》里,则是结合他后半生的工作实际,写的是与地学有关的石头咏叹调了。他写的《英石》、《端砚》、《广绿玉》、《信宜金砂玉》、《台山玉》、《乳源彩石》、《牡丹石》这些诗,被吟咏的对象本身,就已经诗意盎然,这些从古人手上就已经被反复把玩过的宝贝,到了会开车、会上网、会玩微信的胡红拴这儿,就另有一番滋味了。且看他的《菊花石》:
清漪习习知秋
游鱼听寒孤独
小观霜菊言语路
且以雨丝佐酒
慢花普撒野径
独行催动酩酊
长睡万年今朝醒
秋韵菊风舞动
如今很多观赏石都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地方政府也把赏石文化当作一个作产业来抓。但是,真正知道石头里有文化的人并不多,他们只是把这些石头当作值钱的东西来卖或者来炒,炒的并不是文化。胡红拴当然知道石头里面有文化,难能可贵的是,他愿意乐此不疲地把这种文化,以诗的形式记录在案。这种带有科普性质的诗作,既是他的怡情之作,又是他的本职工作。
我曾经写过一段时间朦胧诗,而且我的毕业论文“论”的也是朦胧诗。写过朦胧诗的人一定知道,除了要把句子写成诗的句子,还要花更多的功夫尽量写得让人看不懂。因为看懂了,便不朦胧了。这就完全和白居易不一样了。白老先生写好一首诗,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听懂了,便是好诗;听不懂,就不是好诗。不识字的老太太,成了检验白诗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我们写朦胧诗那会儿,诗人们不但要让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不懂,还要让所有读书人听不懂,甚至还要让写诗的同行看不懂。
赶过一阵时髦,或者说走过一段弯路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写诗,其实不是要下决心写得让别人不明白你的意思,而是要下决心写得让别人明白你是好诗。胡红拴的诗,就是这样,他首先让我们看懂了,然后还让我们看出了他诗里的好。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今身在广东省地质学会的胡红拴,用了大把精力放在他的地学科普上。这从他写的大量的地学诗里,从他这本《地球语汇》的比重上,都可见一斑。
号称“地球科学的诗意记述”的《地球语汇》,用诗的形式,科学和文学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科学领域的科学事件、太阳系与地球行星、地球的年龄和地球年代、物质组成、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岩石圈板块构造、大气圈、风化作用与斜坡构造、地表水流及其作用、地下水及其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风少与黄土、海洋与海洋带、地球资源、典型地貌与人类文化、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仅是看一眼这一大串科学名词,读者的诗情就会荡然无存。然而,胡红拴却要你以诗的方式,来接触,来解读地球这本巨书。
实事上,我并不能确定胡红栓是否真的读过古医书里的诗词,但我却能大胆断定,胡红拴绝对是在做一件和《汤头歌诀》的作者汪昂相同的事。汪昂老先生选录了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胡红拴小先生却在用现代诗歌形式,把地球科学的那些事儿,分门别类地写下来,让每一个地球人学习欣赏。
作者在开篇的第一节,即第一章《引言•大地涅槃》中,就把我们带进了诗的境界:
莽夜
我站立高山之巅
浩瀚的宇宙
洗涤了双眼
流星
撕开了时光的闸门
一瞬间串起
岁月的碎片
然后,他又诗情满怀地继续吟诵:也许是尘埃/陶醉于晨意/也许是暮鼓/让星体魂飞/但混沌的魔咒/穿透了日月/让盘古有了/怒吼的理由。
不必引用太多的诗句,我们只要看看目录中那些标题,就知道那是多么富有诗意、富有激情的佳作:“太阳系,地球的阿哥阿妹们”、“ 地球老人面颊上的年轮”、“ 岩矿,地球骨肉的涓涓细流”、“ 大气圈,雾霭云烟写就的魔幻”、“ 水,心绪的花儿”。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那我们就再看看他的《 太阳辐射》吧:也想将霓裳作为金纱/也想将陈楼夕照作为朝霞/阳光四射的火热/氤縕天地变化/太阳辐射的密码/写尽了万物奇妙的变化/无畏无私/能量源泉的舞蹈/让天下生灵/雄姿勃发。
很多一些实在太“科学”的名词和现象,他也一样借用某些意象来表达,然后他采用注解来解释它们的科学属性。这样,既保证了诗的独立性,又有了科普的完整性。
形式终究是内容的载体。有时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不能太“意象”。比如《汤头歌诀》中的《养心汤》:“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只有这样表达,对读者才有用。
可是这么一...........
完整内容请看“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http://zj.gtzyb.com/Item/Show.asp?m=1&d=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