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烟雨半垂丝(节选)》作者:伊豆 播音:亦文

《一城烟雨半垂丝(节选)》作者:伊豆 播音:亦文

2017-02-14    11'29''

主播: 亦小文

621 13

介绍:
《一城烟雨半垂丝》(原文) 作者:伊豆 播音:亦文 远方,藏了多少未知,多少惊喜?朝九晚五的我们,无暇为远方的风景抛掷大好光阴。而那种假日里旋风式的旅行,实在难有浪漫的回味。对着地图沉思良久,只好泼墨过境,运笔穿城。就像朋友说的那样,不如在家门口游山玩水吧。 “江南二月多芳草,喜在蒙蒙细雨中”。推开杨柳的新绿,挽起缠绵的雨丝,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一城烟雨半垂丝的江南二月,翠鸟鸣柳,白鹭点水。一株株垂柳,仿佛一条站立流动着的翡翠河。余姚小城被包裹在淡淡的薄雾里,空气中氤氲着花香,或真或幻,或浓或淡,仿若置身仙境。 远山含黛,近水吐翠。最良江,姚江、候青江,在城内蜿蜒流淌。三江六岸,杨柳堆烟。粉墙黛瓦,绿水环绕,或许,正因了这三条血脉丰沛的河流,更有那诗情画意的碧柳,才将古城滋养得如同一位温婉多情的少女吧? 柳,是江南的符号,是轻舞江南的一角裙袂,是荡漾在水墨画卷里的一点飞墨。无柳不成诗,无柳,便不是江南。一株株垂柳,摇曳在远古的风里,曾经温润了多少春闺梦里人,就那样婀娜的,婉约了半部宋词。不知道,在江南的柔风里,这株和蒹葭一样,从古老的《诗经》里跃然纸上的草木精灵,又曾绾住过多少行人的情思啊? 江南的每一条古巷,都流淌着戴望舒的笔意吧?撑起油纸伞,独自从这悠长的雨巷中走过。一次次,多么希望也能逢着那丁香一样的姑娘。 据“县志”记载,余姚,因境内有句余山(今称四明山)和姚江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这里街弄纵横,商铺林立。历来是豪族聚居之地。自秦时置县、东汉建安五年修筑北城,后又扩建南城,形成双城对峙、姚江中流的独特格局。有着“城形双壁合,桥势断虹浮”的非凡气势。 拨开额前一把嫩柳,古老的舜江楼和通济桥浮现在稀薄的轻烟里。旧时的余姚已是河网如织、小桥成林的繁茂之地。更是范仲淹笔下的“东南最名邑”。四明山的竹栗笋茶,杭州湾的棉田盐场,姚江两岸的稻米蔬果,还有名重一时的越布姚纸、越窑青瓷……古老的店铺,钱庄,铁匠铺,米行、茶馆、戏台,遍布姚江两岸。一叶叶乌篷船在水中穿梭往来,深深浅浅的叫卖声,传遍悠悠古巷的每个角落。 眼前的通济桥和舜江楼多像一对相依相偎的恋人啊,那一片桨声灯影,可是他们对望时热切的眼神?伫立在通济桥上,阅读这一片母性的水,城墙高大的舜江楼,飞檐凌空,仿佛振翅欲飞的大鹏鸟。古老的通济桥上,依稀传来远古的阵阵马嘶。新石器时代璀璨的文明,护卫着这条哺育了史前文明的母亲河。极目远眺,八百里四明山绵亘蜿蜒,姚水东流,日夜不息,正哼唱着那支河姆渡人古老的歌谣。 沿着北滨江路继续前行,不远处便是龙泉山,这里古木参天,群鸟和鸣。枝繁叶茂的古樟树,挺拔的枝干直插云霄,与千年的青藤一起,阅尽世间繁华缠绵。覆满苔痕的石阶上,巨大的石壁镌刻着“姚墟古迹”4个大字。据《史记•正义•索隐》记载: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即舜所生地也。舜有时下海捕鱼,晒网于历山,所以历山又称“沥网山”。 默默追寻着舜帝躬耕历山的足迹。拾级而上,步入“见贤思齐”的月洞门,这里便是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这四位先贤的故里碑亭。这方水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姚江儿女。滔滔姚江,仿佛诉说着余姚历史悠久的文脉。余姚历代名人辈出,群星璀璨。仅明朝一代,余姚就出了387名进士,其中状元3人,并有武进士43人。其间有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被日本奉为“胜国宾师”的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舜水,有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黄梨洲等。是他们共同打造了余姚这个“文献名邦”的美誉。” “余姚博物馆”这几个清雅秀逸的大字,是姚籍文化名人秋雨先生题写的。拂过料峭的寒意,我步履轻盈地踏进红梅掩映的博物馆,恣意徜徉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 我为家乡有如此古老灿烂的原始文明而自豪。《另一种文明》的作者高洪雷,怀着对江南的厚爱,曾深情地叩问:“谁说远古江南少人烟,谁说南蛮之地无文明?”余秋雨也在他的《心中之旅》的开篇自豪地说:“河姆渡是中华民族的温暖故乡。”轻触7000年前的史前文明,每一只陶罐,每一件精美的越瓷,都盛过阳光和雨水,盛过月光和繁星,盛过欢乐和忧伤。它们也一定见证过甲骨文和青铜器。见证过血腥、战戈和呐喊,也见证过青花瓷的窃窃私语吧? 站在7000年文明的故乡,我仿佛看见了原始村落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仿佛听见了河姆渡人敲打石器的叮当声,还有落日下,远古传来的声声悠扬的骨哨声…… 古韵悠悠,乘着芬芳的音符,我的心与柳丝一起轻舞飞翔。晓看柳色,暮枕流水。在江南烟雨中,我也当了一回陶潜式的逍遥客,独自游弋在诗意的春风里,就这样走着,将远方装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