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馀营造民间保育

善馀营造民间保育

2016-08-03    06'38''

主播: 杰克逊张

331 3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善馀营造 民间保育 2016年3月,颖君和阿峰带领一个40多人的团队,名为「善馀营造」,成员包括阿峰建筑专业的学生、颖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及善馀堂后人。 团队致力于善馀堂历史资料的整理,以及筹集资金对善馀堂进行修缮与活化使用。计划修缮和活化启动资金,由民间公益基金募集或众筹而成,修缮工程根据资金来源和额度分成不同专项,如结构加固、原貌恢复等主要项目由各基金会、个人、企业团体等出资,东莞理工学院建筑系负责设计改造。 阿峰主要负责建筑的测绘、建模;颖君负责活化项目的整体统筹。他们对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分组,包括项目统筹组、文案组、公关组、产品设计组、多媒体组等等,每周到善馀堂开会讨论进度,打扫被活化为公共空间的建筑,寻求赞助,设计纪念品。团队与业主达成了初步协议,对方愿意免费提供10年的使用权给第三方或社会资金出资方作公益用途。 5月14日,他们举办了一场「让百年老宅重生」的活动,团队在短短两个多月间,拍摄了一部《善馀情》纪录片,还梳理搜集了谭氏善馀堂的历史故事,并制作了与善馀堂相关的文创产品进行义卖。活动的所有义卖款项均将用于善馀堂的修缮。 这是首个东莞民间团体,以筹资方式修缮本土建筑。团队预算,第一期修缮约需15万元,他们众筹的目标是12万元。 ——《一群后生抢救百年老宅》广州日报 活化谭屋 书店民宿咖啡馆? 他们期盼将善馀空间打造成「 莞城民间故事馆」。 最理想的样子是,修缮后的善馀堂,能够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呈现东莞尤其是莞城的历史风貌、人文故事,包括旧物、摄影等。支持新锐艺术家,尤其是本地年轻艺术工作者。举办不同类型的工作坊、读书会、沙龙、电影放映会等。 保育行动的过程,似乎比想象中困难。 ▲截至6月19日众筹数据 民间保育 艰难前行 困难一:百年老宅 房产复杂 善馀堂的房契时间为解放初期,共五户第二代的谭氏后人拥有。而后谭家开枝散叶至第四第五代,房屋的继承者涉及范围广。善馀营造项目承接的空间是善馀堂7号房,属于广州、佛山和香港三户后人共有。 三个月来,团队已走访多地与三户后人见面接洽,采访谭氏后人整理相关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该户后人承诺修缮成功后给予团队10年的使用权。 媒体也曾在2014年善馀堂阁楼坍塌拆除时采访过相关部门,表示房产复杂也是政府难以介入的原因。 困难二:历史建筑 保护力弱 善馀堂7号房的二楼因长年无人居住,白蚁与漏水问题严重。阁楼已于2014年由后人请工人拆掉,治理疯长的榕树,已花费人民币3万元。但并没有能力处理二楼主栋梁坍塌这一危险。若花费大量金钱维修,但后人都居住他乡,修好后也没有继续维护和使用的可能。 后人曾联系相关部门想捐给政府,但因房产复杂等问题并没接受。 按照《文物保护法》,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政府和所有者都有责任,尤其政府应承担抢修危急情况。善馀堂2015年被评为东莞第二批历史建筑,官方表示将来会有相关保护措施,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计划与程序进行修缮维护。二楼坍塌情况危急。 困难三:年轻团队 挑战巨大 从前期的测绘提出修缮方案,到筹集资金再到之后的使用,全部的重担都压在一个年轻的团队上。团队约40人,但当中大部分是两位85后的东莞理工老师带领的毫无经验的学生团队(以大一大二为主),资源和能力都十分有限。 团队都是以业余时间进行,无偿付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项目复杂牵涉的专业水平和需要的社会网络较多,学生团队难以实现。项目实施起来的难度和复杂性高出预期太多。因此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和指导。 困难四:公益项目 难以集资 救死扶伤的众筹容易,但公益项目尤其是文化保育类项目目前在东莞没有一个成熟的氛围。同时因为该建筑空间修缮完成后,计划实现一个非盈利的社区空间,举办相关展览、读书会、工作坊等公益活动,因此不具备商业价值,难以得到商家或企业的认可和青睐。 该项目为化私人建筑为公共空间的尝试,源于其为私人住宅的属性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支持。但善馀堂无论从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上在莞城属十分珍贵,民间团队的介入希望能引起公众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的关注,使城市更多有价值的建筑及资源能够被善待,活化和延续。 —— 善馀营造 团队自白 感恩关注民间公益组织 微信公众号:善馀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