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喊窦娥冤的潘金莲不是好小白菜

不会喊窦娥冤的潘金莲不是好小白菜

2016-11-22    06'37''

主播: 茶少MrTea

143 6

介绍: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前的冯导撕葱大战赚足了眼球。 商场如战场, 逼得年近六十的老炮儿冯导一口一个奴家的, 也是豁出去了, 画面太美,不敢多看。 公婆各有理, 不过你们的撕葱老公至少说对了一句, 导演靠作品说话。 所以,茶少就冒着冷风细雨, 到万达影院看了这部 千唤万唤始出来的 《我不是潘金莲》。 秉公围观, 今天就只聊电影,不说江湖。 所有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 第一反应应该都是, 居然是圆的。 当另一位华人名导演李安 在《中场战事》中挑战 120帧这样的新技术标准时, 冯小刚导演却挑战了 圆形遮罩这样一种构图。 单就画面的表现力而言, 的确呈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 即使故事主人公是底层小人物设定, 但在江西婺源取景的山、水、树、桥, 以及古镇上的亭台楼阁, 错落有致地出现在圆形遮罩的构图中时, 那种浑然天成的中式之美 依旧不能不让人赞叹了。 但为了形式而形式, 是电影学院学生的品味。 冯导这样的老炮儿玩形式, 必然存有深意。 全片一共用了三种遮罩, 各是一种隐喻:出省之前都是圆形, 代表了人们的窥视欲, 官场的圆滑周到, 和杨雪莲内心的郁结逼仄。 到北京是正方形, 代表了中央、首长的正义磊落。 故事结尾则从逼仄的圆形方形 换成了标准的宽幅, 代表了杨雪莲心结解开, 事过境迁后的释然。 高明的镜头语言, 并不只是用让观众看到的画面去表现, 更懂得运用画面之外的内容去调动观众的想象。 从这个意义来上说, 空间狭小的圆形遮罩提供了一种表达利器, 因为它大大压缩了画面内可见空间, 增加了不可见的空间, 也赋予了观众想象的余地。 赵大头强上杨雪莲那段便是绝佳的诠释。 说回故事本身, 虽然前有《秋菊打官司》珠玉在前, 但这个故事立意上更深刻, 因为他至少试图去探讨这一官场 黑色幽默之后的内在原因。 张嘉译扮演的马文彬市长很有水平, 台词也很经典, “到底是小的问题,还是大的问题” 的确也发人深省。 虽然其实干部们和杨雪莲之间 基本是一个囚徒困境,很好解释, 不过正如我曾和小伙伴们说过的那样, 文艺作品的目的是提出问题, 不是解决问题。 能让信访、截访这样的主题走进院线, 引人往思考,即便点到为止, 本身便是一种进步。 整个电影始终有两个故事, 一个是干部们口中那个 “小白菜、潘金莲、窦娥”的故事, 一个是杨雪莲自己的故事。 她身上的执拗、自私、可怜必有可恨, 都占全了,而且还在和干部的博弈中占尽上风, 本来也引不起太多同情。 只是杨雪莲在得知前夫身亡后的那场泪崩, 把她心里的那块十余年的郁结从胸口剖了出来, 让人不由唏嘘感慨。 杨雪莲的确有些不可理喻, 可是人的情感,本来就最难理喻。 这场要给范爷一些掌声。 影片的节奏前半段有些松, 后半段便渐入佳境了, 这可能要归咎于杨雪莲的真实心理动机 在开头被刻意隐藏, 可能也是范爷自带的豪门气场多少让人有些出戏。 其他的老戏骨们可挑得不多, 张嘉译不用说, 大鹏演得意外的好。 其实一部电影, 能有这个立意,剧本, 有三四五六句耐人回味的金句, 弄个中人之上的制作, 就难能可贵了。 何况在华语影坛整体被资本烧得头脑发热, 时不时还满嘴胡话之时, 还有冯导、罗攀这样愿意挑战新东西的 踏踏实实的电影人带来了上佳的呈现。 2016年,中国电影也算有了个交代。
上一期: 茶词新听
下一期: 初恋的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