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冲突与需要
之二
同学B说:孩子把我的牙刷弄到地上了,她没有立刻捡起来,反而用脚踩。我很生气,愤怒,失望,怨恨。我跟孩子大吵了一架,她被我骂哭了,她捡起来后就跑到房间里锁上门来哭了。
我问B,你想要什么。她说:我希望孩子把我的牙刷立刻捡起来并说对不起。我希望她有尊重别人的好习惯,我希望她将来能过得好……
我说,如果你只是想让她养成好习惯,你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这个动作为什么不是好习惯,将来你这样对别人会有什么后果,怎么做可以养成好习惯。为了孩子好,你可以带着爱去陪他一起养成好习惯。
同学B的愤怒,表面上是孩子的习惯问题,深层则是自己不被尊重的创伤被激活了。那一刻,她感觉到自己的牙刷对孩子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仿佛自己对孩子一点都不重要。那一刻她的牙刷被欺负了,仿佛自己被欺负了一样。同学B小时候的、工作中的、婚姻中的委屈,都跟这支被孩子踩的牙刷一个待遇。
B要的不是孩子把牙刷捡起来,而是:我是值得被你呵护的吗?是值得被尊重的吗?
B赢了,孩子捡起来了牙刷。她也输了,她成了一个欺负孩子的人,自己却依然没有得到安抚。
我跟B说,你要先面对的是被欺负时的委屈,是自己不被珍视的不被尊重的感觉。而不要再站到一个很高的“正确”角度,去谈为了孩子的习惯好。
B决定,跟孩子求助。她回去后跟孩子说:宝宝,对不起,妈妈不应该骂你,让你感觉到我不在乎你。其实我很希望得到你的在乎,如果你能帮妈妈捡起来,妈妈会觉得你是在乎妈妈的。
B说,跟一个孩子表达需要很羞耻。但,那是她许久未见的对一个人服软,也是第一次看到孩子眼里的愕然。
关系中有冲突,就有需要。
一个人的需要有2个层面:
现实层面的需要,情感层面的需要。很多现实需求,其实说不明白,你有一个正确的道理,对方有一个委屈的角度。你用什么方式表达,都会容易让对方感受到被强迫。
其实人要的从来都不是现实层面的需要,而是所代表的情感的需要,是被在乎、被重视、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如果情感的需要得到照顾,人就可以放下现实需求,或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去得到。如果情感需要没有被看见,只是执着于现实,解决起问题来就会事倍功半。
你可以学习的是:在需要层面解决关系问题,而非在现实层面。如果你在关系中有冲突,先别急着去问:他应该怎么做,我怎么很受伤。而是先往内走一走,问问自己:
这代表了我的什么情感需要?我可以说什么、做什么来照顾自己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