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每个月总有30天不想上班

上班族:每个月总有30天不想上班

2018-08-03    11'31''

主播: 布鞋说

191 0

介绍:
「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上班。」 一个星期七天,每天早上我耳旁环绕着阿青的这两句话。 上班上到怀疑人生:好累,不干了,想辞职。 这样的心态恐怕不少上班族都有。 老实说,没有什么工作是不累的。 但为什么我们总会有“不想上班了”的想法呢? 01 钱少事多离家远 无可置疑的是:钱不够多,是很多人想辞职的原因之一。 刚毕业的小白,在一家教育机构顺利从兼职转到全职。薪资是按照上课次数来计算的,但上课课酬并没有理想中高,而且经常不能准时下班。通常回到家,没吃晚饭就已经7点半了。 她开始在同学群里吐槽:“我每隔十天就算一次工资,算来算去最多就是5000多。” 有人回应道:“才刚毕业,以后肯定会升的。” 但小白浏览过工资单,发现资深老师也才7000多。她觉得根本没达到自己理想工资,毕竟自己还得在外租房、日常消费等,根本没法存钱。 一想到辞职,却不舍得放弃,又害怕重新熟悉环境。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希望工资高,但我们同样也得正视自己的“市场价”。 工资低,一方面因为老板压价,但更多是因为我们自己能力、声望不够。当你能力不足,只好委屈求全。其实,只要你出类拔萃,能力出众,直至别人无法忽视你的价值,你的工资分分钟就是你说了算! 有句话,被挺多人推崇着: 脾气不要大于本事,欲望不要大于能力。 可能不少人,目前工资不高,但一丝不苟地工作是一种敬业精神,尽忠职守是一种职业道德。每当事多的时候,先考虑一下是不是效率慢导致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工作的良性循环,而不是拖延进而懊恼。 02 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 前段时间,收到读者“骆驼”的留言。毕业后,因为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比较好。就顺着父母的意思,在体制内上班。 这份工作,除了工资少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大缺点。体制内的工作事少,年薪旱涝保收,还能衣食无忧地做到退休,最后领着退休金养老,简直再好不过了。 但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二十几岁的自己就能一眼看穿未来三四十年的生活。 除了看不到未来,还体现不了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可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而是成就感,来自社会的认可等等。 不是说体制不好,体制对很多想要稳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这几年内心多了股声音:快离开这里吧,别犹豫了。 26岁的我走到了分岔路口,左边是十分安稳岁月静好,右边是不可预测的惊涛汹涌,我又该何去何从呢? 看到这里,我回了留言。 老实说,每种生活都有代价。当梦想和现在的工作冲突,就得衡量得失,并做好承担代价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目前工作不开心,是由于工作氛围、领导,那么可能目前岗位不适合你。 再深度分析一下,哪方面让你更不开心? 在新的环境下,会不会遇上同样的问题? 乔布斯在做出退学的决定后,也曾一度担心忧虑,后来在斯坦福大学作毕业演讲中,他说,“现在回头看看,那的确是我这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 希望你破釜沉舟后,最后也能说出: “那是我一生中最棒的决定。” 03 上班跟工作有着本质区别 《圆桌派》2016年的一期中曾说: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上班是公司买你的时间,让你做事情。期间,还得遵循林林总总的规矩,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工作更多是实现价值,激发动力的行为。 简单来说: 上班本质是生存,得赚钱养家。 而工作的本质是生活,安身立命。 所以你会发现, 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耽误青春”, 还有人哭着说“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随手打开微信、微博,我们就能毫无保留地看到了许多人的生活状态,谁赚了多少钱,谁又去了环游世界,谁又买了漂亮的手表。也看到了很多人,干着新媒体的职业,一边旅游又能一边工作赚钱。 然而,有点可悲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攀比心。那些不安于现状,又无法突破的人,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一边又缺乏拼搏与能力。于是不断遭遇挫折,职位级别就是老油条,每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王小波曾经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之所以上班带着情绪,也许是自己明明对现状不满却无力改变,明明想逃离这里却无法离开。 不想上班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职场混,就只能混得一事无成。 倒不如将“不想上班”,变成耐心寻找时机,厚积薄发,华丽转身,而不是背上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