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节背后令人感伤的故事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节背后令人感伤的故事

2024-06-16    13'52''

主播: 心泉🎻

69 0

介绍: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节背后令人感伤的故事 父亲节,源自美国,每逢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人们便会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和祝福。 然而,父亲节的缘起,却是一个令人伤感和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行孝要及时,莫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人伤痛不已。因此,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才是父亲节最大的意义。 一 父亲节背后 令人伤感的故事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布鲁斯多德夫人(Mrs.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因难产而死,留下了六个年幼的孩子,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William Smart)曾参加过南北战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又突然失去妻子,内心的苦痛与煎熬,难以想像。 但斯马特先生却没有再婚,而是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了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她最能体会父亲的辛劳,亲眼看到父亲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孩子,忙于家务,几十年含辛茹苦。 没想到等孩子们长大成人,以为父亲终于可以卸下重担,好好安享晚年之际,却因长年的过度劳累骤然离世。儿女们痛悔不已。子欲养亲而亲不在,何其哀伤! 斯马特先生辞世后,多德夫人特别想念父亲,她回想父亲独自抚养儿女所付出的爱和艰辛,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于是将她的感受告诉给牧师,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以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得到了教会和州政府的支持。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敬爱、思念和感恩之情。 不过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父亲节才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这个节日的促成,可以说是多德夫人对父亲的一片孝心,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敬爱、思念和感恩之情。这个故事在提醒我们行孝需及时,莫道来日方长。 其实,这样的教训,在孔子时代就出现过,而且是孔子亲身经历的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千古名言。 二 皋鱼远离父母 追悔莫及 《韩诗外传‧卷九》中记载了春秋时代一个名叫皋鱼的人,因为不能及时侍奉父母而悲伤致死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乘车在路上行走,突然听到一阵哭声,甚为悲切,孔子说:“快走!快走!前面有贤人。”到那儿一看,原来是皋鱼,他穿着粗布衣服,带着佩剑,在路边哭泣,十分伤心。 孔子下车问他说:“你不像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呢?”皋鱼说:“我这辈子做了三件大错事:年轻时(为功名)一心求学,周游列国,把父母放在脑后,没有尽心侍奉他们,这是第一件大错;理想太高,(看不惯现实政治)因而不去事奉君王,这是第二个大错;与交情深厚的朋友为小事而绝交,这是第三个大错。树想要安静下来,风却吹个不停(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儿子想要尽孝心,但是父母亲却已经不在世了(原文:子欲养而亲不待)。逝去而不可追回的,是岁月;死去而不能再见的,是父母。我现在要和您告别了。”过不久此人因哀伤悔恨,精力衰竭而死去。 孔子为此教导弟子说:“大家要以此为诫,这个经验值得谨记在心。”不久,就有十三位弟子向孔子辞别回家,决心好好奉养父母。 故事告诫我们,追逐名利,其实并不重要。远离父母的教训,当牢牢记住。因此古人教导:“父母在,不远游。” 三 子路奉亲 不留遗憾 子路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但他正好相反,绝不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功名而远离父母,他日日守护在父母身边,直到父母去世,方才拜孔子为师。是中国《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非常孝敬父母。他在拜孔子为师之前,家境十分贫寒,常常以野菜充饥,很难吃到米饭。子路担心父母因此而有损健康,身体会越来越差,于是不顾辛劳,决定打柴换米。 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走到百里之外才能打柴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一次、两次也许一般人也能做到,可长年如此,就极其不易了。然而子路却甘之如饴。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 因为每天能用米谷奉养父母,日子虽然辛劳,但子路觉得这样安心踏实,所以很快乐。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父母双双过世,子路才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拜孔子为师。他从不抱怨父母连累了自己的前途,反而在境遇变好时,伤感父母已经不在世了。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一批弟子周游列国时来到了楚国。楚昭王很钦慕孔子,派人带来了丰厚的礼物,送给孔子师徒一百多辆车子,一万钟粟米,邀孔子前往楚国国都郢城。 子路见状,感叹地对孔子说:“从前我在家中侍奉双亲的时候,常常吃的是粗劣的饭菜,到百里外去打柴换米,双亲亡故以后,我才来向老师求学,现在跟着老师周游列国,楚王送的车辆有一百多,粟米有一万钟,现在我即使再愿意吃野菜,愿意为双亲背米,也已经不可能了。”意思是再好的生活也比不上父母在世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来得幸福,尽管那时看起来辛劳贫苦,但却很快乐。 孔子听了,赞扬他说,“在你父母活着的时候,你尽心侍奉双亲,可以称得上尽了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后,你又能时时怀念他们,是个大孝子了!” 所以,孝道讲的是一颗心。亲力亲为的日常点点滴滴的侍奉和陪伴,胜过万千财富。 子路虽然没有让父母过上富贵的日子,但却依旧在清贫的日子里做到了孝顺父母,使父母内心很是欣慰快乐。所以孝敬父母无关贫富,一点一滴的关怀尤为可贵。(故事出自《孔子家语.致思》) 人活世间,唯有父母能对我们无条件地付出,父亲节背后的那位伟大的父亲,其实代表的是父母,他独自承担了父母全部的责任,付出了他的一生,道尽了天下父母的辛劳与伟大,这份养育之恩,教导之义,怎能忘记呢。如果连最爱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孝敬、惦念,这样的人,还能对谁好呢?还有善心吗? 虽然时代变了,孝敬父母无法做到子路那样的程度,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珍惜尚在人世的父母,常常问候父母,及时行孝,懂得感恩,这才是创建父亲节的最大的意义。仅仅在节日那一天表达祝福和关怀,是远远不够的。
上一期: 精神与肉体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