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寓意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象征着刚正气节和谦逊品质。因其清雅拔俗,有如逸士,因此经常出现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王维的“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是孟浩然的“竹”,他们的竹子清幽、柔美、空灵,不带丝毫烟火气,是那般孤冷、凄清又透着身份感。而郑板桥的竹子却与众不同,顽强坚毅,立身山岩,整日经受风吹雨打,一直与艰险抗争,这是带着骨气的竹子,有着无所畏惧、刚正不阿的品格。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篇题是《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常见的艺术形式,所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就更好形容了题画诗的价值所在。
郑板桥出自寒门,幼年丧母,随父亲靠卖画为生,科举更是屡试不第,43岁才考中进士,但终因官场黑暗而去官,可谓历经磨难。但他从未低头,从不苟且,不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吗?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促成了他对竹子顽强、潇洒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由衷赞赏。在郑板桥看来,竹子有两种精神:顽强、潇洒,在这首诗中也得到集中体现。
诗的前两句讲述竹子的顽强。这个竹子不是长在松软肥沃的土地上,而是立根在破碎的岩石之中,它就长在这石头缝中。它是怎样在这些裸露的山石中长起来呢?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放在诗的开头,拟人化手法,多么传神而又充满力量啊!因为根基贫薄,竹子只能使劲用力,咬住青山,决不能松口,这样它才能存活下去,才能挺立起来,这是何等顽强!何等坚韧啊!首句将竹子的神韵和顽强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郑板桥的诗画里,经常把竹子和石头联系在一起,或互为背景,或相互对立。譬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这里的石头和竹子是对立的。还有“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首题画诗则更突出两者的对抗。而在我们介绍的《竹石》,竹子和石头又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所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三、四句则写竹子的潇洒。长在山岩的竹子,它没有人来呵护,经风经雨,却依然昂首挺立,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岩石之中,所以千磨万击都打不垮它。相反,正是由于长时间在风雨中的锤炼,这竹子才越发坚韧而有力量,这样它才能如此笑傲江湖。怎么笑傲江湖呢?那就是“任尔东南西北风”。
扎根岩石,咬定青山,跟风雨搏斗,这竹子像一位坚强的战士,在与八方风雨的搏击中站稳了脚跟。这个竹子是王维、孟浩然笔下的青青翠竹吗?是那惹人怜爱,要人侍弄的幽竹吗?不是,郑板桥的竹子是贫苦百姓和平民知识分子的化身。这些人出身寒微,根基薄弱,但他们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世间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精神上得以升华。
其实,苏轼也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也是这样的平民知识分子出身,他也是个顽强潇洒之人。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在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中,他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是“一蓑烟雨任平生”,郑板桥是“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任”字的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坚守!只有坚守住勇气,才能够潇洒自由啊!
刘禹锡也爱竹,他在《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中书“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他也出身不高,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逐出朝廷,遭受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谪贬流放生活。但他铮铮铁骨,豪放达观,在《浪淘沙》中,他激昂地唱出“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是“千淘万滤虽辛苦”,郑板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这“千”和“万”的背后,都是无畏坚韧的意志,都是自信洒脱的风骨。
人生如竹,愿每个人都有铮铮铁骨,守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