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老九门里的伊斯坦布尔

0801老九门里的伊斯坦布尔

2016-08-09    13'14''

主播: 涛先生的日常

278 5

介绍:
朋友抱怨现在的CD可听性越来越差。一张张包装精美的CD里充斥着太多空洞的电子和毫无唱功的声线;而那些号称灵魂歌唱者的歌手像流水线上的罐头一样一个又一个机械化的生产。是因为我们对听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是因为唱片做得越来越烂? 曾几何时,我们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向往,守侯着一部收音机,静静聆听电波那一边传来的轻柔。曾几何时,我们在夜里用随身听一遍又一遍听同一首歌谣,并感动着。曾几何时,我们用一种膜拜的态度,挑灯夜读、默念一次又一次那刻骨铭心的歌词。 是我们变了吗?还是这个时代变了?我们曾经小小的满足感在膨胀的物欲里变得卑微,我们虔诚的美好在商业化的时代里显得一文不值。有人说:“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管它什么年代,总有人坚持,有人妥协,有人前行,有人溃败。 有人对我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一首歌,是因为歌里有他的故事,有他想要记住的记忆”。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社会,让我们记住那些曾经、或正在感动我们、真诚的声音。 两天时间刷了20集《老九门》并看完了《伊斯坦布尔》这本书,我觉得《老九门》里的丫头是专门为了坑二爷才存在的,我也觉得新月小姐是专门保护佛爷而存在的,不一而足的印象观感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罢了。 《伊斯坦布尔》这本书像一场生命的检阅,平淡如水的叙述着一个人,一座城的回忆。那些破落的房子,那些老去的人们,那些黑白的影像,那些消失的事物,都是童年记忆里的美好与残缺。它们是一条条未知的线索;我们去试图窥探和还原它;期望找寻到成长的痕迹。 一座城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Orhan Pamuk(奥尔罕•帕慕克)不厌其烦地讲述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点滴,用极为繁复的笔触描摩他与这座城市的情感。其中还使用了大量的黑白图片和长达数页的意象列举,拼贴出整个伊斯坦布尔的世俗生活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种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土尔其社会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巨大裂痕,把伊斯坦布尔从传说、图片、游记里拯救出来,让它鲜活地在读者面前呼吸。Orhan Pamuk(奥尔罕•帕慕克)并没有对这种裂变做出任何的批判,而是用他平淡的笔触表达了无数伊斯坦布尔人共同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