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父母》第六章 明矾式沟通
第二节 明矾式沟通(1)

《教练父母》第六章 明矾式沟通 第二节 明矾式沟通(1)

2020-02-05    10'10''

主播: 王俊泉!

166 3

介绍:
《教练父母》第六章 教练父母的第三大法宝--明矾式沟通 第二节 明矾式沟通(1) 儿子上一年级了,有段时间爱人出差,只有我和儿子在家。每天要接送他上学放学,还要上班,要做饭,要陪伴他做作业,还要做家务,还要完成自己的每日功课。即使如此,我依然每天想着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吃的。有一天晚餐做的是面条。儿子不愿意吃,就说我的饭做得很难吃。我当时情绪一下就升起来了,内心感觉很委屈,没有得到尊重。很想指责孩子。我知道这是我过去情绪的记忆在起作用。于是我坐在一旁,开始深呼吸。当情绪平静下来,我对儿子比较严肃地说:“宝贝,我有不被尊重的感觉,我当时很生气,这是我的情绪,与你无关。我爱你。同时,我知道你有你的情绪,我相信你会感谢妈妈所做的一切,把饭吃完。我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面对我的情绪,请你照顾好自己。”说完,我就又观照了一会儿自己的情绪。儿子在旁边陪着我。我在内心对这份情绪进行感恩之后,内心舒服了很多。睁开眼睛,对儿子微笑,并抱抱他,对他说:“谢谢你,我爱你。”儿子也笑了,很快就把饭吃完了。 这就是明矾式沟通。明矾式沟通的核心意义有四个:一是如上所述,有效表达和运用自己的情绪;二是很多父母当面对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往往会用指责的语气来要求对方,却并没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导致对方可能根本不明白你的需求是什么。如当父亲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在旁边又喊又跳时,父亲看电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会说“你别吵!你很烦!你小声点!” 这类说法的焦点都是在孩子身上,却没有真正表达清楚自己要什么。运用明矾式沟通时,父母把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对孩子说:“宝贝,我在看电视,我听见你的声音就听不清电视里的声音了,请你去另外一个房间玩或是声音小些,好吗?”这样,对方就能听明白你的需求是什么了,并且没有指责;三是经由明矾式沟通,把真正的因果关系表达清楚,从过去无意识的“指责型”转变为真正的“责任型”。如:在生活中,当我们认为孩子干扰到我们时,我们的常用语言是“你别烦我!”这份指责背后隐藏的信念是“我很烦是你造成的!”而当使用“明矾式沟通”时,我们的语言是“我需要10分钟的时间做我自己的事,我在这段时间内想独处。”此时,我们是责任者,我们在给孩子示范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无形中给孩子种入“我是因,世界是果”的责任者信念;四是在日常沟通中,由于我们习惯性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潜意识深处认为“我的好坏是由你导致的”,在沟通过程中,往往带有指责、抱怨的语气,而人们本能地会为了保护自己,而拒绝接受你的说法或要求。往往会沉默或找出逃避责任的理由。 我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会问听众:“我讲清楚了吗?”而不是“你们听明白了吗?”用前者的说法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没听明白,责任在我”,这样,听众就没压力,会如实地回答听清楚或没听清楚。 而后者的说法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没听清楚,是你们的责任。”听众会立刻有压力感,并为了证明“我是好的,我没错”而不管自己是否听明白,都会说听明白了。我与孩子沟通时,也是如此。当给孩子讲题时,每讲完一遍,都会问“我讲清楚了吗?”孩子会给我明确答复,清楚或不清楚,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压力。 明矾式沟通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沟通模式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表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