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教育的方向
与一位幼儿园老师探讨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老师:“其实孩子根本不需要教育,是我们成人给了孩子太多的干扰。我做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的灵性得以绽放!”
我说:“很好,那你认为什么是灵性得以绽放?如果说有个标准,那这个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灵性得以绽放如此重要?你是如何做的?”
老师:“我说不清楚什么是灵性得以绽放,但我知道为什么很重要。想想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干扰,破坏他的灵性,那么他的人生该多么精彩。”
我笑了:“好,依你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干扰,他的人生就会很精彩。那么请问,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得到干扰?同时,什么是干扰?”
老师愣了,过会儿说:“我的意思是不要破坏他。”
我接着问:“破坏的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破坏还是帮助?”
老师进入了思考。
我说:“当你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干扰,他的人生就会很精彩。’时,是否发现,你已经无法谈教育了,因为你的前提假设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基础之上。你想想,每个孩子生下来真的是张白纸吗?当然不是,我们说每个人都是圆满俱足的,老子说‘涵德之厚,比于赤子',要回归赤子状态,这都不是指孩子是白纸一张,而是在说明一个真相,即无所谓好坏对错,每个人、每件事本自都是圆满的,正如荷花与淤泥一般,无所谓美丑,是人非要辨个好坏对错美丑出来。一切的出现,本自是圆满俱足的,这是真相。也只有建立在这个真相之上,才会有直正的教育可谈,也才明白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所以,我理解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即是真空妙有的过程,教是唤醒,育是呈现,唤醒的是每个人发现原来自己就佛、是真主、是耶稣,于是自然就有了呈现,每种呈现都无比精准和美妙。当我们对这点不能深信时,我们就会误以为教育是教育给孩子知识技能,让孩子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而智者都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是致良知,令孩子能本性而为。这也是今天我们谈心学教育的使命,即将教育的方向从曾经的“适应生活’、‘热爱生活’到今天,无比清晰明确的提出要“自在生活”。所谓灵性的绽放就是看到那圆满,真空的本性,于是自然就可以率性而为,就可以自在生活。而要落实的关健不在被教育者,怡怡是在教育者,如果教育者没有清晰的认知,妄谈再多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都是无用的。”
老师:“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很多。就如昨天的例子一一我班上一个小朋友在玩园徽,他把有针的那一头伸到裤子里边,我当时就急了,就很严厉地要求他拿出来,并威胁他'如果你还想要园徽,就放到书包里。'事后,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可我又搞不清楚问题在哪里。”
我问:“那你当时为什么要制止他?”
老师:“那多危险呀,如果他不小心扎到腿上了呢?如果他的家长来找呢?而且还要消毒,甚至打破伤风,太麻烦了。”
我笑?“呵呵,那当时你还记得你的教育的方向是灵性的绽放吗?”
老师有点窘:“根本没想,今天你不问我,我也没想到,我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说:“我理解,因为我们自己在真相上不确定,在方向上不清晰,所以生活的照妖镜一照,就全部呈现出来了。那现在,当你清楚教育是唤醒内在圆满天性,方向就是支持孩子看到内在的圆满,并活出这份状态,自在生活,你会如何来做呢?”
老师想了想:“那我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扎自己, 而我无动于衷吧。”
我笑了:“你担心什么?”
老师:“呵呵,我还是担心他受伤。”
我问:“受伤了,会怎么样?”
老师:“那会有很多麻烦事的。”
我:“所以?”
老师有些不好意思:“我没有关注到孩子,只是在关注我自己而己,这才是真正的无动于衷。”
我说:“你太智慧了。你已经发现,什么是干扰,什么是无动于衷。当我们打着为他人着想的旗帜,对他人不信任,却是为了自己时,你做的事基本上都是干扰,而且没有爱,是无动于衷。可当你全然地关注到对方,哪怕什么都不做,带着爱与欣赏、信任陪伴时,哪怕什么都不做,那都是在唤醒,在陪伴,这是教育。所以,是否是干扰与做或不做某些行为没有关系,而与你做与不做的前提认知有关。”
我接着说:“现在,你来试想,你是那个孩子,当你正兴高采烈或兴趣盎然地在玩这个园徽时,你的小脑袋瓜里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突然有个呵斥声、命令声出现,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甚至你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许你都上升不到意识层次,你探索的兴趣就被打断了,你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好,可能会很害怕,不明白这个大人为什么如此生气等等一系列的负面自我认同会产生。于是,你会逃避或讨好,来掩饰自己对自己的负面认同,开始变得越来越恐惧,外显就是越来越希望得到认同,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渐渐就与 '自在生活' 就会越来越远。不是吗?”
老师回想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正是如此。
我又说:“如果你是这个小孩,正在玩,旁边的大人一言不发,只是全然欣赏地陪伴着你,看着你玩,没有建议,或许你不会扎着自己,在玩耍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乐趣与被欣赏,你也自己掌握了不被扎着的方法,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喜悦、很充实、很安全?自然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更安全、更有力量,不是吗?也或许你在玩得时候,被扎了,可能不会哭, 自己揉揉,然后继续探索,当尽兴了,就会自然生成一份成就感,同时,你清晰的感觉到有人默默地带着爱在支持你,那份感觉如何?或许你会哭,你渴望得到份支持,于是你抬头,望向正欣赏你的这个人,她走过来,抱着你,温柔地对你说想哭就哭,我爱你。' 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是不是依然会觉得很安全, 觉得自己很棒?你有没有可能哭好了,再继续去探索?直到你玩熟了,是不是自然的成就感就出来了?这整个过程,你的感觉如何?你接受到的是怎样的信息?你对自己、对这个世界会有怎样的认知?”
老师笑得很灿烂:“这个过程太享受了。”
我说:“所以,我们想真正在教育上做点事,就要从自己开刀,让自己内在的灵性绽放出来,让自己内心充满了喜悦、自在,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教育孩子了。所以,不是不需要教育,而是看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提出'自在生活'这个教育方向,不是说给家长听的,也不是搞个理念出来哄人的,而是要自己践行的,要自己先自在生活。陶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我们就是要在生活中绽放自己的大德能量,进而因自己生命的绽放而唤醒另一个生命的绽放。这就是教练型父母的核心。”
老师很喜悦地接受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