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微课堂】太乐于分享 是真“大方”还是“不在乎”?

【亲子微课堂】太乐于分享 是真“大方”还是“不在乎”?

2017-03-27    09'07''

主播: FM1342663

45 0

介绍:
太乐于分享 是真“大方”还是“不在乎”? 撰文/房欲飞 都说要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但孩子太过大方也让人愁。我家宝贝就特别热衷于分享,出去玩把零食分给大家吃,结果自己没吃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小伙伴,自己没得玩……每次看到宝贝两手空空,却笑得那么单纯,我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她。 案例中的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确定是否家长应该引导。家长应先分析孩子“过于大方”行为背后的成因,来寻求解决对策。 1.自然形成 如果孩子“过于大方”的行为是自然形成的,那么家长的担心就是成人角度的患得患失。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未必是需要干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尚未进入“物权敏感期” 一种可能,孩子可能还没有“物权”概念,不知道那些是可以任由自己决定是否分享的“我的”东西,就自然到处“撒金”了。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多进入“物权敏感期”之前,都会对东西这么“大方”“满不在乎”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自然成长的时间很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待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就会自然主张自己的所有权,喜欢“护东西”了。到了那个时候,他的东西,你想从他手里讨过来都没那么容易! 开始进入“交往敏感期” 另一种可能,孩子可能已经三岁多,“物权敏感期”正接近尾声,“交往敏感期”正悄然而至,对东西的珍视此时已经让位于对交往的渴望。或许在偶然的一次交往中,他发现分享零食和玩具可以让他获得小伙伴的好感,甚至由此收获朋友,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模式了。虽然这种行为让成人有点心疼,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自然的一个探索交往技能的过程。既然是探索,一旦他发现这种行为对于交往并不总是那么有效的话,自然也就慢慢收敛了。所以,家长最好不要急着去干预,让孩子有机会经历自然探索的过程,比心疼孩子来的更有价值。 2.过度干预 但是,如果孩子已经进入了“物权敏感期”,却依然这么大方,那么这就可能是家长过度干预导致的结果。 强迫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在学习主张自己的所有权而护东西的时候,家长觉得这种行为很难接受,因为担心孩子由此变得自私而干预孩子的行为,不愿意看到孩子在人前拒绝分享丢自己的面子,于是经常软硬兼施让孩子去分享……家长经常这样做的话,“物权敏感期”的孩子就从中获得了一种意识:原来即使是自己的东西,也是不能由自己决定如何处置,只有将其分享出去,妈妈才会开心。自然,在这种意识之下,孩子就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讨好妈妈的感觉了。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学着尊重孩子的所有权了。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东西可以决定它的去处,即使不分享妈妈也不会怪他,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可以不分享的,无论她是否分享,他都是妈妈最爱的那个小孩。经常这样强化孩子的所有权意识以及妈妈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慢慢明白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所有权,不会为了讨好妈妈而过于大方了。 情感匮乏导致的结果 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虽然物质方面可以应有尽有,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爱,情感需求总是处在一种饥渴的状态,这种匮乏就会让他有意无意地希望获取来自别人的温暖,通过零食或玩具等去交换友谊便是一种选择。这在缺少爸爸妈妈的陪伴,或者爸爸妈妈虽然陪伴,却不是那么照顾孩子内心需求的孩子那里更容易发生。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要太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了,因为那都是表面的,问题的症结还在孩子“缺爱”这个层面上。多给孩子温暖和符合其身心发展需求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可爱与存在的价值,孩子就不容易再通过“撒金”的方式向外祈求了。 总之,孩子太乐于分享,不应该成为家长重点聚焦的层面,弄清楚其过于大方背后的心理原因,才更容易对症下药。 选自《亲子》(0~3岁育儿宝典)2016年9月刊《亲子微课堂》栏目---小课堂,大能量,亲子微课开启宝贝教育新旅途! 更多内容请关注亲子杂志微信公众号:qinzizzs 《亲子》淘宝店铺:https://shop108423898.taobao.com 《亲子》微店:https://weidian.com/diyPage/index.php?id=14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