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说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活在“要”和“怕”中。
“要”是索取,是欲望;“怕”是担心,是恐惧。
“要”分为:物质上的索要和精神上的索要。精神索要比物质索要更可怕,因为物质的索要还有可能满足得了,精神的索要用多少钱能够买得来呢?
很多人往往执着在我又不要你的钱、你的房、你的车,我只要你……
类似:
面对爱人,我们要尊重,要理解,要依靠,要浪漫,要TA给我感受好,要TA不唠叨,要TA早回家……
面对孩子,我们要TA自律,要TA学习好,要TA有出息,要TA为自己争面子……
面对自己,我们要努力,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人问:难道“要”这些不对吗?
不是你要的这些东西不对,而是你的“要”不对。
例如:
“我幸福”和“我要幸福”,一样吗?
“我快乐”和“我要快乐”,一样吗?
“我吃素”和“我要吃素”,一样吗?
“我爱孩子”和“我要爱孩子”一样吗?
一个代表的是状态,是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另一个带着强迫的感觉,是人为的,人+为=伪,所以,强迫自己做到正确的事,那一定是因为没做到。
当然,有很多人因为要不到、绝望了,而“不要”了;或者有些学员学习后,要求自己“不要”。这也是一种“要”,这种“要”叫要“不要”,是要求自己“不要”的一种“要”。
我们常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依附于“要”,想得到什么,先给予别人什么。
“要”是自私的,爱是无私的,是奉献,是给予。
所以,“要”的反义词不是“不要”,而是“给予”。
例如一 :你想孩子自律。
你得先去看到孩子为什么做不到自律,是缺了什么?是缺了信任,缺了认可,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缺?
你能给吗?给不出就去学习和成长自己,慢慢让自己能给到,而不是说孩子没自律却不去探索真相;或者觉得自己管不了,就不管了,不要了,对吗?
例如二:你想爱人不唠叨。
你得看爱人为啥唠叨,是心不安吗?
她为什么不心安,她是谁?
我为什么没给到她心安,我是谁?
当你了解自己缺啥,爱人缺啥,你就知道给什么,怎么给了;而不是装着“不要”,而去忍耐着爱人的唠叨。
例如三:你想快乐,想别人尊重你,想别人理解 你。
你先给予别人快乐,你成了快乐本身,你不就有快乐了吗?
你先给予别人尊重,一个懂得尊重的人,自然被人尊重,对吗?
你先给予别人理解,当你懂得理解别人时,肯定已经理解自己,你还需要别人理解吗?
所以,不要在“要”和“不要”的两端跳来跳去,而是学会看见自己,学会给予他人。
下面,我们推荐一篇小文,作者的体验正好体现了要“不要”也是一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