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问题可能出在“陪伴”上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问题可能出在“陪伴”上

2022-02-25    12'31''

主播: 李潇潇8464

260 2

介绍:
正文 陪伴,是近十年来特别热门的词。 人们给“陪伴”赋予了很多美妙的情感,用很多美好的句子来表达它。例如: 陪伴,是世间最好的礼物; 陪伴,是人间最真的情感; 陪伴,是世上最长情的告白。 我相信,非常多的人都希望能陪伴好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孩子。 于是,“要陪伴孩子”就成为了当代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宝典,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说、都想做,甚至一直在做,或曾经做过。 可是,怎么确认你的陪伴是正确的,是有效的呢? 在你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这些状态: 场景一:孩子睡觉前希望你给讲故事,结果你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还意犹未尽,不想睡觉,这时候你是否烦躁心起,一通斥责催促,又或是一通吼叫。最后,孩子委委屈屈哭哭啼啼地睡着了,过后,你又后悔不已。 场景二:一进家门,孩子就冲过来说:“爸爸,你陪我玩跳棋。”你心不在焉地陪着,一会拿出手机看一看,一会打个电话,又或是…… 场景三:周末了,你陪孩子外出游玩,你心想:“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玩’上,得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点啥。”于是,你开启了以陪伴为手段的教导模式。 这些场景,是否在孩子小的时候出现过呢?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陪伴,却像一台随时喷射“雾霾”的机器,充满负能量,类似场景一,这其实是“负向陪伴”,这样的陪伴不如不陪,至少能还人家一个清净的世界,让人家可以自由生长。因为“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还有的父母如场景二一样,“假装陪伴”,身在心不在,为陪而陪,把陪伴当任务,这样的陪伴没有情感的传递,没有能量的交换,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重视和尊重,慢慢地,孩子长大了,也不愿意与你沟通交流,也不再重视和尊重父母。 还有一种就如场景三一样,是“虚伪陪伴”,把陪伴当成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方法和手段。表面在陪伴,实则内心对孩子充满着期待和要求,有“陪”没有“伴”,孩子不可能感受到爱的流动、情感的交互。慢慢地,孩子不再希望父母陪伴,因为父母的陪伴让孩子内心感觉到被要求、被控制、被忽悠。 这样的情况多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进入青春期要么沉默,不爱交流;要么叛逆对抗,发泄情绪;要么没有价值感、没有目标、无所谓状态。 我们来看看“陪伴”这个词: 陪,是伴随的意思; 伴,是依也,侣也,是在一起能互动互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