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我,看见《看见》

世界读书日:我,看见《看见》

2020-04-26    07'19''

主播: YoungWingKen

266 3

介绍:
我,看见《看见》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 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这是柴静在自己的书《看见》里的几段序言。当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我仿佛又重新看了一遍她曾经上山入厂、进村入户的采访。看完这本书,我像是握着一部相机蹲在离她不远的地方,从取景器里看她,看她把问题削尖了戳进被访者的血肉筋骨里,让人不寒而栗。 她的很多发问让我如芒刺在背,我希望自己在面对不确定的怀疑时也能像她那样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看见》这本书里,或者说是在《新闻调查》里,面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她的发问像是用刀对受刑人员的凌迟;面对那些身心受到伤害的孩子,她的问题小心翼翼,在以朋友和大姐姐的将心比心、细腻绵长中去寻求答案,试图拨开覆盖在真实上面的那层浮沙;面对那些扛着巨大道德和伦理压力的服刑人员,她的话语总能让受众在法律和情感之间的折痕里生出思考和批判。 柴静说,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她恰好与这些人相遇。柴静说,这些人是流淌的,从她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站在新闻的刀锋上,柴静没有给予阴暗、腐败、违法、犯罪、甚至卑劣行径最直接犀利的批判,她陈述;面对弱势群体的悲苦和疼痛,挣扎与无奈,坚忍与怨恨,她陈述;面对人之常情该有的反应,柴静努力隐忍、克制自己,让自己在镜头面前没有一丝丝情绪化的表达,她陈述。汶川大地震、征地拆迁、药家鑫案、华南虎事件、家庭暴力......所有这些,她只求新闻的客观公正和情绪上的独立,不论正反,不论悲喜,她把所有事件一一呈现给受众,如实地呈现,她知道,答案在公众。 在《看见》这本书的封面上,柴静和村民坐在一起,坐在粗大的树干上,单腿屈膝,双手抱住膝盖,蹒跚学步的孩童搬着凳子朝她走来,柴静咧开嘴笑,露出白白的牙齿。 柴静说,她关注的是人,人才是新闻事件的主角。 【柴静同期声:......让我从他身上了解到的就是,一个作家的知识就是关于人心灵的知识,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对生活在此侧和彼侧的人都投入感受,都公正地呈现他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才有可能呈现这个世界本然应有的样子,我们才能看到我们嵌在什么样的秩序和结构当中,什么必然发生,什么不可避免,什么不可能产生......】 《看见》这本书里呈现的二十个新闻故事活生生把我拽入文字织结的网里,缠绕、撕扯、震颤。那些文字徐徐注入血管,在我的身体里长出一条条锋利的荆棘。 锋芒,锥入心脉。 合上书,我有一种通透,我仿佛看见一群活生生的人站在沟壑万千的坚硬大地上,沉沉呼吸。苍穹之下,黄土之上,生命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呈现它的张力,搏击出悲恸的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