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余光中诗 费一轩曲)

中秋月(余光中诗 费一轩曲)

2021-07-24    01'57''

主播: 费一轩原创歌曲

186 0

介绍:
中秋月 . 诗:余光中 曲:费一轩 . 冷冷,长安城头一轮月 有一只蟋蟀似在说 是一面迷镜,古仙人忘记带走 镜中河山隐隐,每到秋后 霜风紧,缥烟一拭更分明 清光探人太炯炯 再深的肝肠也难遁 一面古镜,古人不照照今人 一轮满月,故国不满满香港 正户户月饼,家家天台 天线纵横割碎了月光 二十五年一裂的创伤 何日重圆,八万万人共婵娟? 仰青天,问一面破镜 . 【备注】 (1)这首《中秋月》,余光中先生创作于1975年9月15日(乙卯中秋),收载于诗集《与永恒拔河》(台北,洪范,1979年版)。近日河南暴雨,受灾人数逾百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所幸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风雨终将过去,必然恢复安宁!读着光中先生之诗,想着宝岛至今悬隔未归,再满的月也都还只是破镜,便觉戚戚。转念又想着“戚戚”的另一层意思,“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心中一暖,相信团圆的那一天终将不远! (2)赏析:长安是中国的代称。“长安一片月”是李白的名句。破镜重圆的典故本来是说夫妻失散多年又复聚的,这里用来指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诗人来香港后,二度中秋节了,一轮满月之下,看见小小香港家家户户团聚,想起堂堂中国八亿同胞至今分离,那“一裂的创伤”竟二十五年矣,不胜感慨,仰问青天,遂有是作。月既是镜,照映中国,“镜中河山”当然是长江黄河三山五岳。“河山隐隐”可望而不可即,想避又避不开。炯炯清光,探人愁肠,这样的中秋节!——《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第114页。 (3)赏析:中秋月特指中秋节的满月,这一意象多被中国文学借用,自古以来蕴含着人们对于亲人,对于故土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苏轼亦有诗云“千里共婵娟”,月这一意象早已沉淀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之中。这首作品是作者身在香港时所作,写到自己在中秋夜身处香港,无法回家的思乡之苦,此时“正户户月饼,家家天台”,然而诗人呢?诗人自己在月圆之夜客居香港,在阖家团圆的日子独自作诗,所谓“再深的肝肠也难遁”便是此时诗人的心情。此时香港还未回归,诗人对于祖国被迫分割痛心疾首,“一面古镜,古人不照照今人。一轮满月,故国不满满香港”,内心充斥着对于祖国被迫分割的痛苦的作者,甚至愤慨地让古人来看看今人,看看今人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如何可以让自己的国家遭受到这样的创伤…;“破镜重圆”这个典故,本比喻夫妻之间失散后重新团聚或决裂后重新和好,而在这首诗里,祖国就是一面被摔成两半的镜子,一半是大陆,一半是香港,诗人对破镜得以重圆的渴望溢于言表。本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诗人仿佛是在呐喊,在咆哮,让人伤感的是,我们始终只能对着婵娟哀叹,“仰青天,问一面破镜”。(宫雪槿) (4)余光中以“乡愁诗人”著称。多次回大陆后,他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说:“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它应该是立体的。”“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他又说:“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地理的乡愁固然可解,但文化的乡愁依然存在,且因大陆社会的一再改型而似乎转深。”——《余光中诗书人生》(古远清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第332页。 (5)封面来自网络。 (6)谱曲时间:20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