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目光(晓歌诗 费一轩曲)

父亲的目光(晓歌诗 费一轩曲)

2021-07-28    01'28''

主播: 费一轩原创歌曲

186 0

介绍:
父亲的目光 . 诗:晓 歌 曲:费一轩 . “生活在平原上的人 惯于把日子过得比平原还要平实” 日出,日落、下地、回家、春种秋收 周而复始 他们总是低着头走路 目光看得很近 比如:父亲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 就是如何种好地 他的活动范围就是小河两岸 和周边的十几个村子 即使到了秋末冬初 大地一片辽阔的时候 他也没有心思,眺望远方 远方是个什么样子 他对远方没有任何神秘感 他的目光只盯着脚下 和脚下这片土地 . 【备注】 (1)睡前读诗,这首《父亲的目光》,勾勒出朴实纯善的乡村人物影像,呈现出平实有热乎气的乡村生活场景。 (2)晓歌诗歌中“父亲”这个意象,属于同构神话原型意象,隐喻在诗人的祖先崇拜、生命图腾诸多象征。诗人用写“谷雨前后的父亲”、“收割后的田野里的父亲”、“小雨、大雨里的父亲”、“能听到露水滴落的声音的父亲”、“面孔上写满农耕四季的父亲”,都是在颂歌平原上的苍生。诗人最清楚,父亲最好的面孔是“风调雨顺”。“谷雨”时节下雨了,父亲倚着被摞温暖而舒心地睡了,“这是入春后他的第一个好觉/也是第一个美梦酣梦里的父亲”,嘴角上露出微笑,这是诗人安于天道父亲,人间最幸福的父亲。——苗雨时,王之峰:《归去来兮辞——序晓歌的诗集〈晓歌近作选〉》 (3)如果说,著名诗人姚振函的《感觉平原》中的一声吆喝,是一次生命本质的朗现,在“道”的空灵里蕴含有生命之间的相互触摸和慰藉,那么,同样深居平原的诗人晓歌的《父亲的目光》无疑是追前辈,在“乡土”的旗帜下,对生命根性、活力、永恒等诸多问题的再次探寻。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如何种好地。他们总是低着头走路,“即使到了秋末冬初/大地一片辽阔的时候/他也没有心思,眺望远方/远方是个什么样子/他对远方没有任何神秘感/他的目光只盯着脚下/和脚下这片土地”(《父亲的目光》)。这是父亲及乡民们对平原福泽的认定与守望,是陶渊明式的“与愿无违”的自在。恰是这种生存的智慧,使得我们永远无法否定“农耕文明”对生命的肯定和尊重。其实,人们一直思考,农耕的春播秋收,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不仅仅是在维持人的生命,也是对小麦、玉米、高粱等物种生殖繁衍的天性顺应。人假造化,道法自然,生生不息,才是共享的、真正充满劳绩的“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诗)。——苗雨时,王之峰:《归去来兮辞——序晓歌的诗集〈晓歌近作选〉》 (4)诗人简介:晓歌,原名周长锁,男,1955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当代诗人。诗歌创作从1977年起步,至今已出版多部诗集。著名诗歌评论家苗雨时教授点评:回眸和检视诗人的生活和诗歌之路,发现他的人生寻绎和诗艺求索,走过了一个“之”字拐的历程。即正、反、合。诗人早期诗作,犹如他家乡的“小河”,承载着农时的春秋四季、农事的耕耘收获,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潺缓而百折不回地向前流淌。《我是小河》:“为什么小河同我一样/饱经风霜仍有一颗年轻的心”?然而,“小河”从80年代流进90年代,由于经济大潮的汇入与冲激,出现一股焦灼、浮躁的旋流。此时,晓歌自乡村到县城工作。在城乡现代化相融汇的文化历史语境下,诗人落入了进退失据的迷茫的生存窘境。他感到孤独与寒冷。于是,《冬天,我读诗取暖》,营养心灵;《三月,我与梨花为伍》,澡雪精神。自然四季,对应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诗人已年逾“耳顺”,退休后,重回故乡。乡土上,清风明月,老槐炊烟,还在;庄稼牛羊,风俗时令,犹存。尽管城镇化改变了村容村貌,但普通物事、田园风光,并没有根本的变迁。还是那条“小河”,河水中映现了他自己的身影,心灵愈加澄澈和敞亮。迎接日出日落、鸟啼云飞,谛听玉米拔节、牛羊吃草,这是多么自由和美好啊!这使人们想起了佛家修炼的“三境界”:“看出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正好切合诗人创作的转化过程:在乡--—离乡——返乡。不仅写照了他人生之旅的三步曲,也演绎了诗人的生命携诗意往返冲折、向上攀升的审美螺旋,并由此造成了他诗性话语弹性与张力的转转生成。其艺术风格也从自然素朴,转为绚丽变幻,最终归于恬适淡远! (5)封面来自网络。 (6)谱曲时间:20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