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什河岸(李之平诗 费一轩曲)

哈什河岸(李之平诗 费一轩曲)

2022-04-28    01'31''

主播: 费一轩原创歌曲

1337 1

介绍:
哈什河岸 . 诗:李之平 曲:费一轩 . 冬天一过,我们告别哈什河 远远地看到河边的冰凌,上面闪着天际的光 . 大地的静默隐藏了河水 也许在酝酿风暴,准备向春天进发 . 风追着河岸,怒吼的狮子追着我 正如那年秋天,我与一个人在河床边骑车 . 灌木丛黑压压地向前涌 右边是旱田。无边的金色,叫我们难以言语 . 【备注】 (1)归家读诗,这首《哈什河岸》,辽阔北疆的无尽壮美,瞬间将我熔铸在天地间! (2)哈什:即喀什,“喀”为“哈”之同音异字。喀什,系维语,因喀什河而得名。《钦定西域同文志·卷一》称:哈什,“眉也,地有两山,相对如眉,故名”。亦作“玉石”解。 (3)写作是体验和领悟世界的过程,所谓认识和体验,不可能独自完成,必借助外物和天道。是天地万物将你引渡和完成生命觉悟的。也只有将自己熔铸在天地间,一个人才能看到本原和到达未来的通路。庄子《天道》中说:“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说的便是个体虚极静笃,才能察觉天地万物变化,晓得自在之法,终而有所得。天地与外物将你照见,你也在应证外物。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成为我们写作重要的源路。关于生命的思考都是来源于大地上的万物,它们的生命变化也是比照我们的内心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自然界找到我们的模拟对象,或者说它们模拟了我们。这个过程,便是认识自己,修正自己,感悟人生与世界。所以,在我的写作相对成熟后,不再进行虚浮的混乱的语言抒情,更多地体验生活环境自然风貌给我的心灵感受,观察所处环境在时代中的语境,渗透生活与现实,大概是写作最基本的诉求。试想,若没有新疆十多年生活的经历,怎么会有辽阔土地,戈壁荒漠,大河奔流,牛羊成群与白云为伴的深刻记忆和多维感受怎会有我书写中的特殊地貌与生态演绎呢?我的名诗《哈什河岸》便是出自新疆伊犁我生长过的地儿。不妨一读……——面对那样与内陆完全不同的风光,那宽广的层林,五彩的景致,秋天斑斓绚丽,只要描述便是尽可能丰富的诗性诗意空间,可以说,地域就是诗本身,看如何取舍了。……存在空间给予人自身的滋养自然不可小觊,因为只有环境的刺激才能给予内心思考,但前提是这个环境具备上述条件,能拓展人思考空间,刺激人神经敏感度,有些人会对乡村和动植物生态繁盛之地敏感,有的人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异化敏感,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思考方向和精神向度以及趣味所在。就我个人而言,越是乡村的,原生态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写作欲望。也就是说,如果经验写作是成立的,那么对生命的观察也就是来自大万物的观察。至少这是一个维度。总体而言,环境和地域是写作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创生地。这正如谭克修在他的地方主义理论文章中所言:“在地方性写作中,强调先建立精确的时间与空间坐标系,把自己像钉子一样钉在具体坐标上,以感受坐标里所有事物的细微变化,获取打通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之任督二脉的能力,帮助他体验到各种共时性事件带来的深刻的和谐力量,用内在的磅礴功力重新缝合这支离破碎的世界。这样的诗人,才能写出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是的,我们来自泥土,就得向地层深处掘进。我们为万物滋养,必该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敬与爱。如此,也是天地人合一的体现,在中国道学之圆满伦理中,如此循环往复,也算遵循物质不灭定理,食物链一般,形成一个自体共生之态——将自己还原给供养地,方得和谐与平衡,这是途径,也是必然。诗歌写作,为内心表达服务,也是为成道的见证,写作与修行本就是内外互为的一体两态。如果圆满,可见大同。——李之平:《元来大地,气补自然》 (4)诗人简介:李之平,女,1969年生于山西,9岁随家人迁居新疆伊犁,现居广东。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和翻译者。曾两次获得短信文学大赛诗歌奖,2015年度第一朗读者年度最佳诗人。应邀参加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著有文化论著《色空书》(与蔡俊合著),诗集《敲着楼下的铁皮屋子》。主编《新世纪先锋诗人33家》等诗歌图书和公众号。 (5)封面来自网络,摄于喀什,小记:在喀纳斯老村后的这条河边驻足良久,随着云雾的变化,光影交织在一起。 (6)谱曲时间:20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