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三月的倾听
作者:马俊芳
每天清晨或黄昏,楼下总会响起悠扬的琴声,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如三月春风,又似滂沱骤雨,我一直做着最忠实的听众。
听着悠扬的旋律,我常常想:弹奏者是谁呢?男孩还是女孩?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弹琴者的那份执着。
春日的一个早上,我睁开惺忪的眼睛,欢快的琴声如清泉般飘荡在清新的空气里,其间还夹杂着鸟儿的啁啾声。如窃窃私语,又似低声部的伴唱。这种感觉实在美妙!
我们平时也许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却没在意用耳朵去捕捉生活与大自然中美的旋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进大自然,去听风声鸟语,去寻觅种子破土的惊喜,去呼吸泉水的欢歌,去感受花瓣绽放的声音……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品着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仿佛看到一个俏丽、忧愁的女子怀抱琵琶,端坐于江边的一艘船上,弹奏着《霓裳羽衣曲》。旋律时快时慢,情绪大起大落,如泣如诉,令人怜悯。从诗中,我似乎听见琵琶女在诉说人间风尘的无奈和悲愁;似乎看见白居易被贬后的抑郁和苦闷。在这里,苦与乐,悲与欢,喜与忧,悄然泼墨到江南清丽的画面。诗句的韵味,旋律的凄婉,全部融为一体了,不知到底是画、是诗、还是曲。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带有浓郁楚风的古乐,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底的,但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琵琶声如江楼钟鼓,激浪拍岸;古筝或跳荡或舒缓;二胡声缠绵、悠远;钟声静谧、神秘……诸多乐器或高或低,或短或长,或分或合,尽情演绎,实乃千古绝唱。
上星期我做美术欣赏课件时,里面安排了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一幅作品——《百老汇爵士》。整个画面没有具体形象,只是通过水平和垂直的线条,与红、黄、蓝三原色精心组织而成。就这样一幅色彩明快、简约的画面,却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我感受到了百老汇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爵士乐欢快的节奏,感受到了百老汇的繁荣与热闹。这又何尝不是倾听呢?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父亲悠扬的二胡声。在我的记忆里,那把红褐色的二胡常挂在蚊帐内,如珍藏的古董。随着我们三个子女的长大,家庭景况容不得父亲再去吹拉弹唱。父亲由一个文艺队的骨干悄悄隐匿,隐匿于水村山郭,埋没于日常琐事。昔日的青春掩埋进家乡的黄土地里,往日的旋律定格在那古铜色的琴弦上。而父亲似乎不再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一把红褐色的二胡,不再想起曾拥有过的一段浪漫时光。他依然早出晚归,尽着一位乡村医生的职责。我多想再听听父亲的二胡声啊!这不仅是遗憾,也是一种疼痛。
倾听无处不在。一株花,一只鸟,一首诗,一支曲,一幅画,一个人,一段岁月,都可以是倾听的对象。它让我们悲、让我们喜、让我们怒、让我们乐。
倾听就像品味咖啡,品尝美酒,余味永存心田。
(原载于2022年3月15日《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