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寻根问祖记之寻根一

父亲的寻根问祖记之寻根一

2016-04-20    08'33''

主播: 雨后.静听

180 7

介绍:
寻 根 一 小时候,我最巴望过的日子就是春节,因为过春节可以吃上一年都难得吃几次的肉饺子、白面馒头,还有香喷喷的猪肉炖粉条大烩菜。再有就是新添一件棉袄和一双新鞋。棉袄和鞋子都是母亲亲手缝制,年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彻夜纺花、织布、纳鞋底,赶在春节让孩子们穿上。 当时男孩子过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放鞭炮。但是每人只能得到一挂二百头的小鞭,把鞭炮拆解开一个个燃放,可以多玩几天。有一年我照例如法炮制又去拆解,谁知这一次并不顺利,麻绳编制的炮捻子特别紧,无论如何也拆不开。我试图用燃着的香把麻绳烧断,没想到把鞭炮捻子燃着了,鞭炮在桌子上炸响,蜡烛、香炉全都炸飞了,满屋子硝烟弥漫。做了没成色的事,自然少不了挨一顿吵。有时候口袋里的鞭炮放完了,心里还痒痒,就到外面听谁家放炮,就跑过去把掉在地上尚未炸响的爆竹药捻踩灭了,拾起来再拿去燃放。有一次,我明明把一只爆竹药捻踩灭了,等我拿到手里它却又炸响了,顿时痛的我直跳脚、满手乌青。幸亏炮仗小,威力不大,不碍大事。而我的同学郭喜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把捡来的一只大号爆竹插在一只墨水瓶里燃放,玻璃被炸碎,碎片损伤了声带,从此变成了沙哑嗓子,原本他是有歌唱天赋的。 但是过年对大人来说,却意味着辛苦劳作,不仅要准备孩子们过年的新衣服,更重要的要准备大年初一早上拜神和祭祖用品,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进入腊月,就要磨面、碾米。那时都是石磨、石碾,生产队牲口有限,向生产队借牲口拉磨要排队,等不及就自己推。我母亲性子急、恨活,就喊上我们帮忙推磨,一晌下来,汗流浃背,头晕眼花。这样的工作要持续几天,磨得粮食才够过年用,另一个重要工作是要准备祭祖用的肉食、果品。杀几只家养的鸡,杀鸡只有母亲能干,其他都吓得远远看着,猪是请人杀的,自己干不了。看着准备好的肉,眼巴巴直眼馋,但大人告说,初一祭祖后才能吃肉,我们只好等着。 大年初一早上鸡刚叫,大人们就开始在院子里摆供,条几的左边摆上天地全神牌位,右边摆上列祖列宗牌位,桌子上摆放上猪头、鸡、熟肉、点心、果品等满满一桌。前面摆烛台和香炉,焚香后行跪拜大礼,祈望祖先厚德传家,世代兴旺发达。接着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叩拜,那时起祭祖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正房厅堂正面挂着一副中堂,两边是一副对联,全是父亲亲手书写。中堂书写的是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对联是劝诫子孙耕读传家的内容。自古以来,许多家族都形成了自己家族特色的“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杨氏家族惟推崇《朱子治家格言》,问其原因,父亲讲:“《朱子治家格言》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核心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达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依此践行,就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和谐美满家庭”。当我问起杨氏祖先有无留下家训时,父亲无奈地说,那要到山西洪洞县去寻访了,杨氏先祖在那里,但从未回去过,也不知那里是什么样子。而洪洞县地处黄土高原、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当时条件下,
上一期: 一页页薄薄的经函
下一期: 寻根问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