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散文】《儿时的月饼》作者:张伟 朗诵:海之魂

【在场散文】《儿时的月饼》作者:张伟 朗诵:海之魂

2016-09-08    08'30''

主播: 韩海之魂

195 2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儿时的月饼 作者:张 伟 朗诵:海之魂   “穷人的中秋节是八月十六。”每年中秋,面对五花八门价格昂贵的中秋月饼,母亲总是感叹地如是说。说归说,一到八月十六,她老人家又会挎个包,挤在价格一落千丈的月饼摊前,买几块给家人尝尝。“饼小,馅儿也一般,又不好吃,怎么就在中秋节当天卖那么高的价格呢?”母亲似乎永远搞不明白商家的逢时炒作和现代人送礼中的攀比心态。    儿时在乡下,八月十四这一天早早散学归家,为的是给外婆和面做月饼。外婆总是在这一天要蒸一笼又一笼的月饼,除自家人吃外,还要送给乡邻乡亲。面粉是当年麦收后外公背到磨坊磨的新面,我便自告奋勇踩着小板凳站在大大的面板前,挽起袖子揉面。   五色面皆采用自家地里产的植物染色:绿色面团是和了香豆,黄色面团是掺了姜黄,红色面团是放了红曲(千谷穗),黑色面团则添了大把红糖。   外婆麻利地先将白面团擀成面饼,姜黄抹油随手铺开,再擀一层面饼,红糖拌了晒干后碾成粉状的玫瑰花瓣淡淡铺上,然后将两个着了色的面饼摞上,卷起来,一截一截切开,每个切开的面团上再包一层薄薄的面皮,月饼雏形基本完工。接下来就是在月饼上做面花装饰。掐一点红面做成牡丹、秋菊、葡萄等形状,再掐绿面做成叶子铺衬,黄面点蕊,黑面做枝,瞬间花红柳绿、蝶舞蜂绕、春华秋实的景象在小小的月饼上面栩栩如生。   再将月饼小心翼翼地放在蒸笼内,先是大火,再改小火,蒸上一个时辰,月饼终于出笼了。揭开蒸笼盖,热气腾腾之间,只见一笼子的牡丹玫瑰衬着舒展的绿叶竞相怒放;红糖汁浸透薄薄的面皮流出怒开的月饼外,恰似为五彩面花勾勒出水墨画般的天然背景。红糖腌渍过的玫瑰花瓣香气浓郁。再接着就为这笼松软可口的月饼“点红”:用一支筷子醮着先前准备好的红颜料,在每个月饼上面点一点红彩,祈福来年更是红火丰收,月圆人全。   当然还要做一笼专门供月的月饼,这个月饼一定要大要圆,面饰是一条用白面做成的蛇或龙,盘踞在月饼中心,两粒花椒籽镶成眼睛,仰头望月,通身“点红”,如落满了周身的梅花花瓣,望月吐信,似欲呼而出冲天奔月而去。至于为什么供月的月饼要做成这个样,至今无从得知。   中秋之夜,庭院正中摆上八仙桌,桌上摆专门制做的供月月饼、瓜果酒品。外婆还是净面净手,等圆月冉冉升起在东山顶上,便在供桌上的香炉里毕恭毕敬燃上三柱香,磕上三个头,叫拜月。这些供品必须要供到月过中天才可撤去。当然供月月饼也要按全家人头切分,每人一块预示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如今,这些传统渐渐隐入历史,中秋赏月似乎只是坐在酒楼喝得酩酊大醉,几块小小的、包装精美的月饼只成为一种失去意义的象征,咬上几口便不再去动了。倒是冷落了碧空一盘银月,独撒清辉,冷眼人间。儿时中秋那种香甜绵长的记忆,如今再也找不回了。 张伟,1974年11月生,青海贵德人,现供职于青海省公安厅,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公安文联理事,青海公安文联文学艺术委员会主任。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散见于《国防》《解放军报》《人民公安报》《人民军队报》《西北民兵》《青海作家》《青海公安》《西海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