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作者:我的青春我的诗
我出生在一个井里。莫笑,那是一个有草木、活水的井,而且我的祖辈们一直生活在里面;而我,也很荣幸在那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童年。
威整镇,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自清朝末年,陆续有从河南、湖南和本省梅县等地逃荒而来的民众,自发留居而成。它四面环山,头顶青天,是一个外界难以触及的世界,顾名思义的井!
全镇土地由威整河贯穿连贯而成。由三个支流流经虚镇在天飞庙叩拜下合拢的威整河,再穿过狭窄的群山,经清远的三坑和三水的大塘汇入珠江。自古便有通商的船队,穿行与崇山峻岭中,桨声里有我们儿时的记忆和欢乐,它也给这口人多地窄的井里,捎来多一桶活水和多一桶米饭!
威整河西面的源头在同县境内的地豆镇三桂山,溪水美女般萃萃的婉延而来,不紧不慢的流进南龙村牌坊,也像阔气人家一样,布施着镇里绝大多数的居民,这一片也是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的粮仓重地!
威整河南北方向的一处源头在邻县广宁的谭布村,经十五公里处的陡崖上一泻而下,形成一条激流,几多大石经不住它的冲击和切割,孤零零的伫立在溪水的任意部位,始终把握不定自己的位置和命运!一座小水电站,如同两岸的居民,在此便有了植根和宣泄的理由!
威整河最后一个源头即位于接邻清远市皇坑镇,溪流来到接壤的地方,偶遇一高崇的断崖,失声滚落在我镇的黄洞村的后山。为了解决溪水汛期对村庄的危害和合理利用资源,解放后县政府投资在此兴建了一座相当规模的水利发电站,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用电,也为国家电网输送了无数的光和热,为后来众多的镇办企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威整镇和威整河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政策,更离不开一代一代务实的威整人。随着人民生活和消费观念的改善和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黄洞村一在外打拼多年且有所成就的人——谢桂森的带领下,经县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同意和支持下,投资兴建了《四会奇石河风景区》。由于景区内属天然构成,无需太多雕琢,梳理出一个磅礴的暴布群和一河两岸的奇石群,再加一条人造玻璃观光栈道,纯朴的民风和奇特的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为千年的古井添上一道迷人的风景!
一时间,很多出外谋生的年青人也嗅到了商机,纷纷在街镇和景区沿途置办相关的产业,丰富和完善景区的服务。现时的四会奇石河风景区内外,衣食住行有了质的提升,把这块石头的含金量也进一步的拉升!
省市政府和主管部门也及时洞悉了潮流的方向,紧紧把握市场的契机,通过再三考察,决定再引资,以威整河一河两岸和三县交界独特的地理天然优势,投资60亿元,打造全镇范围的生态旅游产业大观园二三期项目。第二期主打绿色食品加观光旅游产业园区已经奠基和动工,第三期动植物观赏园区也在密锣紧鼓的筹建中。
家乡的那口井,承载着过去诸多的痛苦和现在太多的愿景,但愿在众多后辈的辛勤努力和党中央的强力推动下,喷涌出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