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倾听——今天你过得好吗

左耳倾听——今天你过得好吗

2016-09-22    30'55''

主播: 建校之声广播台

1004 17

介绍: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心理导读:恋爱达人常教导后辈:不要因寂寞而恋爱,意思大概是,不要以自己的感情为代价去排遣自己的寂寞。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有的人选择看一整天的电视剧、刷朋友圈;而有的人,你在社交媒体上很难看见他动态,但每次与他再见,他又是一副崭新的面貌。你也总该知道,被你挥霍掉的寂寞,是多么宝贵的增值期。 文:李尚龙|壹心理专栏作者 年轻时怕寂寞,年老时望独处。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写了一句话,朋友三十五岁,刚有了孩子,他说:逐渐了解了,为什么许多男人每次回到家,都要在车里坐一会儿,抽上一根烟了。因为回到家,你就变成了爸爸,变成了丈夫,你是顶梁柱,是擎天柱,是穆铁柱,就是不是自己。 看到朋友写的这句话,心里很酸。我特别能理解一个人随着自己长大的路上,对独处的渴望。随着有了事业,有了团队,有了家庭,责任感强了,独处的时间也就少了。那时,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当时的年少轻狂和对未来无限向往。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独处的时间,终究会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而消失。 我记得一个朋友前些时间在准备一个英文辩论比赛,因为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背诵大量专有名词。于是,很爱玩儿的他,竟然三个多月电话打不通。后来,我才知道,他去了个安静的地方租了个房子,每天除了查资料就是对着墙一遍遍的自己跟自己用英文对话。 搞得后面都快人格分裂了。 幸运的是,那年辩论赛,他拿了最佳辩手。 他说,只有偏执狂,才能创造卓越。而我说,因为那些寂寞时光,才创造出卓越的他。 这世界上很多牛掰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在寂寞或饥饿时想出来的,团队合作很重要,但合作细节、分工明细和目标计划都是一个人在寂寞中想出来的。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当老师那几年,遇到过很多人蓬头垢面的准备考试,这段时间,他们切断了外界的干扰,离开了无用的社交,每天早出晚归去图书馆占位,喝着咖啡红牛去听老师上课,甚至打电话都成了奢侈,只是偶尔跟父母报个平安。在几个月的寂寞时光后,他们拼了命,尽了兴,结果都不差。 人不应该怕寂寞,而应该怕浪费了寂寞的时光。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只程序猿,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去年辞职,一年没有找工作,我们都特别担心他的状态,吃饭的时候会关心的问:你什么时候找工作阿? 他笑着说,不着急。 我问,为什么不着急阿? 他说,我还有点存款,够扛一年。 我继续问,那也不能这么作死吧,花完了呢,至少应该先找个工作干着呗? 他摇摇头说,真不着急,试问,人生有多少时间可以这样什么事情也不做呢? 我没有说话,我们也许久没了联系,一年后,我才知道他的厉害:这一年的gap year,他考了驾照,健身减肥20斤,读了100多本书,自考了注册会计师,从此成功转行。 当他走进了一家会计事务所时,他才告诉我们,这一年为什么我们很少能看到他,因为,他在这一年的寂寞时光里,厚积薄发着,平静的努力着,终于,他成功转型,亮瞎所有人的眼睛,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相反,我遇到大多数的人,在人生寂寞的时光中因为纠结、焦虑,最后浪费了最能让自己升值的机会。 我另一个朋友在被解雇后,成天睡觉睡到天亮,竟然买了个电视,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扫台,一年过去后,除了胖了好几斤,就是存款花的差不多了,人没有任何变化。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北京,回到父母开的公司找了个闲职。 要知道他不是特例,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用好自己的寂寞时光,最终失去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其实当人毕业后,过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子,才发现白天没时间学习,晚上没力气改变,渐渐的,也就习惯了平庸的生活状态。 许多人被问到大学四年最后悔的事情,他们的回答都是没有好好学习。其实,大家并不是后悔大学四年没好好学习,而是后悔没有利用好那些寂寞的时光。 这些时光,明明可以去图书馆,却被花到了无用的社交上;明明可以去磨练出一技之长,却被用在了被窝里;明明可以拿来改变自己,却被废在了韩剧、游戏中,到头来,大学四年确实不再寂寞,却在毕业后怀念起了这段无忧无虑的匆匆岁月。 说白了,这不是怀念,不过是悔恨为什么自己没有珍惜时间。 我上大学的时候,干了两件事情,直到今天会很自豪:第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练英文,每天四十分钟,雷打不动,坚持了八个月。第二,和几个好朋友组织了读书会,每周一本书,坚持不懈。 这些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的日子,在图书馆无人问津的时光,让我大学四年磨练出一技之长,更让我懂得了外面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明白,寂寞是常态,强者通过寂寞修炼,弱者浪费寂寞消遣。 不过,出来混,都是会还的。 走入社会后,我经常发现,所有成功的大牛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珍惜时间,他们会利用寂寞的时光打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会在寂寞的日子里打开微信疯狂的点赞、摇一摇。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在台上熠熠生辉的人,也不用羡慕那些在其他领域叱咤风云的人,他们不过是在没人的时候,耐住了寂寞,自然,也就能在今后享受的起繁华。 愿我们都能耐住寂寞,用好升值期,成为更好的自己。 舒适区终有一天会毁掉青春 文:李尚龙|壹心理专栏作者 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做舒适圈。 这一个月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见到一个许久没见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刚刚被公司解雇。我问他,一个月没见,最近忙啥呢。 他说,没忙啥,呆着呢。 我问他,啥叫呆着。 他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时间好快,这一个月啥也没干就过去了。 旁边的朋友在创业,整天焦头烂额,于是问,啥意思,还能有这种状态,一个月不知道做了什么?我要给你点一首歌《时间都去哪了》…… 他说,滚。 我说,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你这个月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特别无忧无虑,恨不得连电话都想丢了。 他说,电话还是得要的,不过确实电话每次响起还是有点紧张,总觉得自己安稳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点点头,想起了《肖申克救赎》里的一句话: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呆着,这种“舒适区”一旦被建立,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了周围的墙,恋上了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每个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而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我们都有过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妈叫停的时刻,但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回家后,不过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计划了。 看,他们的舒适区,就这么变大了。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毕业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穿着打扮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而后者,更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累很忙,不过是重复无意义的循环着,这样的生活,过着过着只会觉得舒服,却没有本质的变化。 我曾经见到一个在医院门口收费的哥们,每天摆着一副臭脸,谁也不能多问他一个问题,否则他会大发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后来,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后,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个人舒适区被打破,才能见到突破和卓越,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功劳,也就没有苦劳》,说这个时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无闻埋头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创造力的人,所以,那些总是在舒适区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墙,甚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围城,就像每个远行的人,也都记得回家的路。不过,人的区别不过是围城的大小而已。 人应该要有一颗愿意挑战的心,有一个喜欢探索的心态,学着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尝试见一些没见过的人,试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别怕自己在年轻的日子里,把日子过成发条,只剩下滴答滴答。于是,从开始工作第一天起,就没有坐过班,即使是现在创业,董事会非要求坐班,我也断然拒绝。甚至有一段时间闹得很僵,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全心投入这份工作? 我跟他们说,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时一周坐五天,也就干了十个小时的活,搞得自己也郁闷。而我给我自己安排时间,是主动的,工作十个小时,效率可能是二十个小时的。 后来,我拿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许多事情,跨了几个领域,这些领域能互相协作,而且都做得不错。 其实,我还有个原因不愿意坐班,就是我特别了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