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回家过年》

2017.1《回家过年》

2017-01-23    08'12''

主播: 喀纳斯hong

125 2

介绍:
不论你在哪儿,有种情怀,叫回家过年! 2017-01-23 孔子学堂 临近春节,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数以亿计的人,跨越千山万水,忍受路途拥挤不堪的艰辛和痛苦,只为回家过年。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应该是“父母在,不远游。”可现实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离开故乡,在外面的世界拼搏奋斗,寻找机会、财富和梦想。然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了游子的共识。 父母在的地方,那才是家 回家过年,家在何方?父母在的地方,那才是一个叫家的地方,是一个让人心醉让人流泪的地方。从我们出生开始,一家人便在同一屋檐下吃饭、睡觉、生活,平凡的日子里,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得有滋有味。可当孩子成长、学习、工作、相爱、别离,一家人就不再完整。于是每逢过年,不论相距多远,人生何种经历,一定得回家团聚,这一年的人生才算圆满。 小时候上学,回家的路是学校到家的距离。那时每逢傍晚便会饥肠辘辘,就会时不时的回头盯一下学堂后面的钟表,放学铃声一响,便一个箭步冲出学堂,马不停蹄本想回家的路。路途不远,半小时,便足够安安稳稳地坐在饭桌前,吃上妈妈刚做好的饭菜。 上大学后,离家的距离远了,只能等到每一年的寒暑假。一群伙伴拉着各自行李箱,相约在火车汽车站,挤过拥挤的人群,排着过夜的长队,期待早点买上回家的车票。大学四年,家是我们彼此的牵绊。 毕业后进入社会,一年365天,回家的日子只有五一国庆春节几天假。漂洋过海的人,守着机场的飞机,几经周转,当双脚踏着家乡的土地,当那熟悉的空气穿过鼻腔百转千回流动在心里时,一声呼唤是归家人日夜的期盼。回家,是对父母说:“我想死你们了。”回家,是听父母说:“我孩子回来了,平安就好。” 再后来,我们结婚生子,有了新的家,而回家的路是三个家庭之间三角的距离。丈夫带着妻儿回家,从采购年货,到准备行囊,一路上心里是忐忑的。家中父母从准备食材,到出门迎接,这段路上人的心里是期盼的。当家人见面时,彼此间眼神与笑容交汇,思念与心结会在彼此的嘘寒问暖与拥抱中变成一家人彼此的关爱。 回家过年,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 “树木千尺根于土,人生之本源于祖。”我们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而我们中国人自古讲究孝道,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的命运,所以“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 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人伦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这种对血缘的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因为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成为一切价值的源头。家族中既有宗庙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这些都代表着来自天地和远古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 有人说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儒家文化确实体现了这种情怀。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着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我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感。它既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时至今日,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远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 中国人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是中国人最平常的思念,也是天下最浓的情感,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与父母在一起,与家人在一起,这个年,心里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