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松江》作者:杨昔文

《文化松江》作者:杨昔文

2020-10-20    11'24''

主播: 大极手🍒

147 1

介绍:
到上海大都市旅行,多数人选择繁华的南京路,而最具魅力的莫过于黄浦江外滩了。如果来上海,这里是必到的地方。然而,我不是因为老胃病的检查,可能一辈子也难踏上松江这片神奇的土地。松江,是上海市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       在松江工作的朋友曾多次邀我来松江走走,我之所以一直没来,缘由种种,而主要是松江并没有我要来的充分理由。这次的造访,深感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前不久,松江的朋友知道我的胃不太好,就建议我来松江作个检查,因为松江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是他的好友,而且是老乡。于是,我与松江有了一个不情之请。       松江在我的眼里,和诸多的江南城镇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或许因它是上海的一个行政区,在大都市身边就显得谨小慎微,而南京路、黄浦江外滩的流光溢彩更令松江古镇的青砖黛瓦黯然失色,曾经的唐风宋韵只留在了历史的古籍里。       其实,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元至元十四年,松江就是府治,那时黄浦江畔的上海还只是一座渔村,代表上海的“沪”就是渔具的意思。谁能想到,异军突起的上海滩颠覆了历史,华丽转身,二者身份转换,上海声名远扬,松江则渐渐隐于其后。溯本求源,黄浦江的源头在松江,上海的历史文化之根还在松江。在松江博物馆,我们感知到松江厚重的历史之基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水,松江原始文化遗址包含了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诸型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四个文化时期,从出土的大批墓葬,发现的鼎、罐、盆、纺轮、网坠等陶器,刀、斧、犁、矛等石器、竹骨、玉、象牙制品,还有稻谷、动物遗骸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松江先民已创造了极为丰厚的极有较高水准的原始社会文化。松江历史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两个耀眼的辉煌时期,先是西晋,以陆机、陆云为首的松江文化先驱创作了《文赋》等著作,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是明代,云间画派、云间书派、云间文学派引领一代风骚。松江自古是江南的“文秀之乡”,源自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外来的各地名流和各家各派文学艺术表现出极强的包容胸怀,因而松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风情走得更远。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中,松江有两件重要建树并对外产生极大影响的大事,一件是松江古代的棉纺织业。元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从海南岛返回家乡,带来了全新精湛的纺织技术,励精图治,致力于改革创新纺织工具和技术,至今在松江还流传这首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一路走来,松江誉为“衣被天下”。在老城区中山东路有一条袜子弄,据说是“衣被天下”的遗踪陈迹,据《云间据目抄》记载,明代时街道两旁“广开暑袜店百余家”,“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另一件是现代陈永康的水稻栽培成就,优良品种“老来青”实现了大面积水稻耕作水平和稳产高产,堪称古老农业大国的一个里程碑。只是后来的袁隆平名声太大,陈永康为许多人所不熟悉罢了。       松江博物馆的斜对面是老牌学校松江二中,极具中华传统建筑风格的门楼上悬挂一匾额,上题“云间第一楼”。“云间”是松江至今使用频率最高的别称,典出陆云在洛阳与名士荀隐自称“云间陆士龙”和“日下荀鸣鹤”对仗工整巧妙而名扬天下。门楼原为松江府署的谯楼,建于元代,最终成为学府的门楼。我想,这“第一楼”的寓意,不仅仅是其建筑作为松江古城的地标,还在于是育人的标识。松江二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栋梁之材,据说首任校长江爱珠是一位女士,在她的身后走出了如施蛰存、徐震堮、王季思、程十发、桑桐、丰子恺等文学艺术学术泰斗。韩寒也是校友,在当代网络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据说松江二中人并不怎么待见,个中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斗转星移,校园里的一幢老楼、一座小桥、一棵老树都在向人们叙说这悠悠岁月里的故事。       纯属偶然,我从松江二中出来,走进了一条小巷。这条狭窄的小巷与身边的闹市相比就显得极为的宁静和安详。没想到的是这条小巷竟然是当年诗人戴望舒《雨巷》的原创地。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白色恐怖下的革命青年陷入仿徨迷惘之中,渴望中国出现新的希望,诗歌《雨巷》就是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态的反映。此时的诗人戴望舒,寄居在松江朋友家中,和许多的青年一样,孤独地咀嚼着这个时代的苦闷。期间,他对朋友的妹妹产生了“丁香”般的怜爱之情,终因门不当户不对无缘结为百年好合。所以,诗人对光明前途和爱情的渴望寄予这首诗歌之中。关于戴望舒的《雨巷》出自在哪里,由此推断在松江的这条小巷应该是确切的了,曾有人考究是在杭州的大塔儿巷,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地名所属已经不重要了。我为之兴奋不已,只是人去楼空,丁香姑娘早已远去,《雨巷》静静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东外街张塔桥旁,是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明的遗风”朱舜水的旧居,这位精通文学、历史、建筑、农桑医学的文化名人,几乎为邻邦日本带去一本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应该说,他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使者。文化的交往,成为构建两国友谊的桥梁。然而,部分日本人一直窥视我中华大地,动不动就制造一些事端来,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朋友和我边走边聊,不经意间就来到方塔园。此时已是下午四点,游人稀少,园内安静,斜阳搁在方塔肩上,耸立的佛塔融进红黄色的夕阳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的佛塔因塔身为四方形而俗称方塔,堪称孤品,清朝诗人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赞美道:“巍巍楼厥梵王宫,金碧名蓝杏霭中。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在方塔的正面建有一照壁,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是国内留存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砖雕艺术。这样,佛塔与照壁同处一处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奇观。照壁由近百块青砖精雕拼接而成,居中神兽,龙头狮尾、鱼鳞、牛蹄、民间俗称四不像,传说此兽贪婪,吃尽人间山珍海味,奇异珍宝,还想吞食太阳,故葬身东海,据说在明清时期来松江任职的官员,必到此地祭拜,以示廉洁奉公,不贪赃枉法,松江人称其为“警示壁”,以此告诫人们一条哲理:凡贪得无厌者,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游完方塔,已近黄昏。这是一个节奏缓慢的城市,街上三三两两的脚步声夹杂着汽车移动的声音,青砖瓦房里飘来一阵阵厨房的油香味,松江以她特有的温情迎接华灯初上和工作一天的人们。朋友在身边,我没有丝毫的他乡异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