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双语写作者:在语言的异乡里,带着口音讲故事 | 颜歌&钱佳楠

47 双语写作者:在语言的异乡里,带着口音讲故事 | 颜歌&钱佳楠

2021-02-24    56'22''

主播: 跳岛FM

657 6

介绍:
语言无疑是写作时需要做的第一个选择。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作家试图打破语言的“出厂设置”,用后天习得的外语进行写作。作家颜歌常说“我用英文写作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一个后殖民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用英语写作有什么意义吗?这是否是一种西方思维、审美的“霸权”? 这是一期伦敦、洛杉矶和纽约三地连线的节目,颜歌、钱佳楠和钟娜三位双语写作者分享她们开始创作英文小说的契机,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用两种语言进行创作,就像拥有两种人格、发出两种声音。但与此同时,双语写作者面对的不只是语言的割裂,还有思维和审美的差异。用英文写中国人物的对话时,中式表达英译化会“水土不服”,直接让人物讲英语又像“让孔子时代的人讲爱尔兰方言”。“无根的”口语该如何“落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小说叙事中“起作用”的方式大不相同,双语写作者在“入乡随俗”和“保持语调”之间怎样取舍?此外,非母语创作者还面临着身份困境,当一位作家被“安排”进“少数族裔作家”那一刻,通往“伟大美国小说”的大门是否就悄然关上? 颜歌意识到“我不想写得像一个英语作家,我想写得像我自己”,钱佳楠则决定“永远带着一种口音写作”。也许,双语写作者的“位置”不只依附于语言,更依附于一个超越语言的自己。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39 为什么用英语写作:被国外语言环境“逼到墙角”,或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新的作家” 09:45 中西思维、审美差异下的“霸权”:“我用英文写作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一个后殖民的结果。” 25:58 如何让英文读者理解中国经验:让小说的背景与人物自洽,讲好一个“自给自足”的故事 33:20 没法落地的口语:用英文写中文语境对话,就像“让孔子时代的人讲爱尔兰方言”那么难 43:33 在美国的书店,哈金和李翊云的书该放在“中国作家”还是“美国作家”的书架上? 45:52 身份困境:少数族裔作家如何被“安排”在“伟大的美国小说”之外? 51:21 来自英国前殖民地的作家应该把作品写给自己的族群,还是写给伦敦的文学经纪人?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嘉宾】 颜歌,双语写作者。著有长篇小说《我们家》《五月女王》,短篇小说集《平乐镇伤心故事集》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和华语文学传媒新人奖等奖项。英文作品散见The New York Times, The TLS, The Irish Times, The Stinging Fly, Brick等,并入选爱尔兰国家图书奖短篇小说奖长名单。(微博ID:颜歌) 钱佳楠,双语写作者、译者。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现于南加州大学攻读文学与创意写作博士学位,是The Millions专栏作家。著有《不吃鸡蛋的人》《有些未来我不想去》等。英文作品散见The New York Times, Granta, Gulf Coast, Guernica等。(豆瓣ID:至秦) 【节目中提到的书】 《忘怀录》 [北宋]沈括 著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 著 《白鲸》[美] 梅尔维尔 著 《愤怒的葡萄》 [美]约翰·斯坦贝克 著 《自由》 [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The Hidden Machinery by Margot Livesey The Woman Warrior by Maxine Hong Kingston(汤婷婷)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by Feng Menglong 《纠正》 [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