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共赏中国各大朝代精美服饰

《民族风情》共赏中国各大朝代精美服饰

2017-02-23    32'36''

主播: 凯院TV

1012 8

介绍:
历史长河岁月更,异域风情万里传。 千载华夏奇风异俗,五十六民族各显魅力。 服饰印证文明,文字颂扬经典。 民风齐聚耀瑰宝,五洲同庆民族情。 《民族风情》,共赏中国各大朝代精美服饰。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服饰发展的历程,而且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中国历代服饰不只在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其实也有显著的变化,正是种种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那么今天的《民族风情》就将与大家一起来了解中国一些朝代的服饰特点和变化。商周服饰 商周的服饰在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被称之为衣裳之始。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没有扣子,袖口较窄;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纤维来纺织的方法。商代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到商代社会,便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使服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起来。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且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同时,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少为平形、尖形、月牙形,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商朝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是染绘并用,红、黄等为正色。织物的颜色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其间有棕色和褐色,但这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代的服饰不仅是衣裳,连头发也有讲究。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有的妇女梳顶心髻,上面横贯一枝骨簪,有的则在头顶两旁斜插两枝顶端带小鸟形的玉簪;大姑娘梳辫子,小孩子则梳两个小丫角。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因此就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由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除小之外还出现了大袖,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束带系成蝴蝶结,而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大致为,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周朝服饰又可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服饰,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第二种则是平民或小奴隶主的服饰,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第三种是王室贵族的服饰,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戴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当时的古代社会,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人们就认为是某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于是产生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时是玄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由于古人对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饰更加重视和考究,所以就把各种衣服统称为衣裳。而商周服饰为什么称为衣裳之始也得到了解释。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凯院星火之声(FM1501406)
上一期: 音乐城堡/专场
下一期: 英语世界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