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旅》走进这位行走在云间的奇女子三毛的故事

《文学之旅》走进这位行走在云间的奇女子三毛的故事

2017-03-21    35'10''

主播: 凯院TV

117 1

介绍:
笔墨书香文字,品读指尖词蕴。 阁楼,书斋,骚客, 围一席琴棋,掷一笔书画,赋一首诗词。 许谁一生韶华执笔于墨纸间,叹卿三世风采于默语心。 这里是《文学之旅》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 读三毛的作品,总使人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三毛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和您一起走进这位行走在云间的奇女子三毛的故事。 一、文学名人阁——三毛的坎坷人生 1955年,在三毛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直到第二学期三毛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留级,三毛把题目背下来,小考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因此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然而三毛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于是,数学老师将高于所学难度的题目叫三毛作答,得到零分后,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并用语言羞辱她。在第二天上学前,三毛系鞋带时想到此事晕倒,心理出现了极大障碍,此后更是频频晕倒,并经常逃学到公墓看小说,最后终于休学。 1956年三毛复学,但仍然经常逃学到图书馆看书,后正式退学。退学后,三毛随即被父母转进台北美国学校,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等。由于数学小考这件事对于三毛是重大打击,因此年纪轻轻的她便患上了忧郁症,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心态。曾割腕自杀,也曾看过心理医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对三毛并无帮助。 于是三毛关在家中休息一段时间。当时姐姐陈田心的朋友陈骕在随顾福生学画油画,三毛非常羡慕,于是也随顾福生习画。一开始他教三毛素描与水彩画,顾福生是当时除了父母外,唯一与三毛沟通的人。 顾福生不是教育家,却鼓励三毛在文学的领域发展,帮助她找到自己的方向。除了引介《笔汇》与《现代文学》杂志,将波特莱尔、陈映真等作家的作品介绍给三毛,开启她对当时台湾文坛的认识,顾福生还将一篇三毛的文章转交给他的好友,即《现代文学》杂志的主编白先勇,从此打开三毛自我封闭的心态,改变了她的一生。 二、文学漫步——三毛与撒哈拉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 这是三毛在小说《撒哈拉的故事》中所写的一段话。正如三毛在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 小说《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和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还是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人们向来以为,对待一个好姑娘无非两种方式:捧起来读,或者拥起来爱。荷西对三毛真是范本。他仰慕尊重她,又不似沈从文对张兆和那般恋慕得仿佛信徒对待女神;他们亦有小儿女情怀,但也没有彼此耽溺。爱着三毛的荷西也是幸运,三毛虽然疯狂又爱流浪,但却专一与自爱。 《撒哈拉的故事》的一个章节《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三毛用了一个“伸”这个很有意味的动词,强化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接下来一个“好”单独成句,使舒缓的语调改变了节奏,与灵感突发的感觉相得益彰。 随后她对装扮自己的动作做了弱化处理:“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它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上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这段描写除了简单的动作以外没有再多的语言修饰,如果没有前面她交代的“是一次结婚”外,这与周末出游又有什么不同呢?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这也很容易看出她随意不羁的个性。 三毛曾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这与随风飘荡的云间女子三毛一般无二,因而一望无垠的沙漠再适合不过三毛了。 《撒哈拉的故事》散文集里面的每篇散文的开头,几乎都有一个语言环境,限定了整篇文章的语调、环境、氛围。在这样的限定下,散文的语言表达就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整篇散文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夫妻的对话展开的,采用了一种平和、轻快、率性浪漫的表达方式。不得不说,这就是极具三毛风格的语言特色,自然、清新、朴素。 三毛以她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所以在读《撒哈拉的故事》时,仿佛总是在与三毛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好似在听朋友讲述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时而无羁的快乐,令人如入其境。 为什么朴素通俗的词汇在三毛的笔下就可以如此闪烁着光芒? 为什么三毛的文字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这就是很多人思考的。三毛用语浅显,用词简单,尽显优雅的色彩。而这里所谓的“色彩”,就是三毛独有的个性魅力,这使她的语言脱离肤浅,上升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方式。三毛透过《撒哈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是一段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历程。 《撒哈拉的故事》不同于三毛以往作品的自恋纯文字风格,这本书以异国婚姻作为背景,虽然只是描写生活的散文,但显得乐观开朗又有趣。这也是这本书大受全世界华人社群读者欢迎,历久不衰的原因。 三、美文欣赏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接下来《文学之旅》栏目将为大家分享的是,由人文学院李静同学提供的作品——《拈花一笑彩虹梦》。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凯院之声(FM1501406)
上一期: 职前关注
下一期: 体坛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