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

2018-03-08    32'25''

主播: 凯院TV

36 0

介绍: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和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并汉朝时期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时期,主要在汉族的居住区内流行,并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关于汉服的记载数量繁多,例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中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又有《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而关于汉服的起源形成,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在古时候就已形成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但其实,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以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大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但是直到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后,人们的衣冠服饰才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到了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至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而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在秦统一中国以后,随之也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就包括了衣冠制度。汉代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后有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形成了自然洒脱、清秀空疏的特点。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元朝时期的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悉命复衣冠如唐制”,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但却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后来满清入关,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令,禁止着汉服。 据史料记载,汉服是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再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则是在任脉的右边,所以称之为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和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分为襦、裋、深衣三种长度。而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分为小衣、中衣、大衣三层,整体观感干净素雅、大方得体。 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这就俗称为“隐扣”。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制作而成。一件衣服的带子通常有两对,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则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就完成了穿衣过程。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一种权力。 汉服本身虽然在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少数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小部分特征,但在现代社会中,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传统礼仪、祭祀先贤以及推广传统学说,将汉服进行了推广,使汉服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上一期: 体坛风云
下一期: 英语世界